Saturday, 18 August 2012

人民币贬值预期逐步上升 央行拟另辟货币发行渠道(现在资金外流确实厉害的很,国家已经有点怕了)

热钱正有加速流出的迹象?似乎在央行最新公布的数据中得到了印证。

  中国人民银行8月14日公布数据显示,7月金融机构外汇占款余额为25.658万亿元,较6月底减少38.2亿元。而6月份时,外汇占款增加了491亿元。这是今年以来第二次外汇占款出现月度负增长。上一次出现在4月,外汇占款大幅下降了605.71亿元。

  而机构据此测算,单就7月,“热钱”流出的规模就逾300亿美元,大大超过了外汇占款大幅下降的4月,创下年内新高。

  此前“热钱”流出大多归因于海外风险上升,但近期美国VIX指数维持低位,海外风险并未显著上升,“热钱”依旧大幅流出中国。也有观点认为不应被“假象”迷惑,数据的变动只因人民币贬值的预期,影响了企业收付汇和结售汇的行为。

  过去10年内,外汇占款已然是中国央行发行基础货币最重要的渠道,央行曾频频通过发行央行票据与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进行对冲。而外汇占款增量的显著下降,反而为束手束脚的央行松了绑,使得货币政策更具灵活性。且蹊径正在另辟,有消息称,央行将加强发行基础货币的另外一个重要渠道在二级市场上买卖国债。

  300亿美元之谜

  8月16日,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7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FDI)继续同比下滑且降幅有所扩大,同比减少8.7%,仅为75.8亿美元。

  而7月对外贸易顺差达到了251亿美元,若用“月度外汇占款一月度货物贸易顺差一月度实际利用FDI增量”的简单方法来估算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国泰君安证券宏观分析师汪进得出的结论是,7月“热钱”流出金额超过300亿美元。而据中国社科院世经所国际金融室副主任张明估算,在2011年第四季度至2012年第二季度之间,累计资本流出1828亿美元,月均流出约203亿美元。

  但除了热钱大幅流出,在贸易顺差较高的情况下,外汇占款减少也可能意味着出口商不愿将美元收入兑换为人民币。

  国际金融问题专家赵庆明对本报记者指出,并不能断定大量的热钱流出,因为人民币贬值的预期,影响了企业收付汇和结售汇的行为。

  他进一步举例说,“若一家企业出口了10亿美元的货物,即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上形成了经常项目下10亿美元的顺差,但如果其没有收汇,就要在资本项目下的”贸易信贷”上记下10亿美元的流出,以形成平衡。于是就形成了经常项是顺差,资本项是逆差的情况,现在更多的是这种情况。”

  这也是外汇局坚持的观点。外汇局的相关负责人强调,上半年我国确实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资本外流,但不等于外资大规模集中撤离。理由是,中国增加的外汇流入并没有大幅减少,只是形式发生了转换,从以往的“官藏”变成了“民藏”。

  但毫无疑问,目前人民币贬值预期正在逐步上升,更多的担心也指向了资本外流。

  8月16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3495,较前一交易日继续下跌13个基点,再创年内新低。

  而国际市场也认为,中国曾经一马当先的经济高增长疲态已现,当中国最新的经济数据一公布,巴克莱资本、德意志银行、美银美林、摩根士丹利等国际投行纷纷下调对中国经济增长预期。

  巴克莱资本率先将中国今年的GDP增长预期从8.1%下调至7.9%,德意志银行紧随其后将预期由7.9%下调至7.7%。美林和摩根士丹利也分别将中国2012年全年的GDP预期由原来8%和8.5%下调至7.7%和8%。

  随着经济缓行,中国出口增速也将明显放缓,“中国贸易也逐步走向平衡,对外汇占款增长的贡献也将减弱。再考虑到未来热钱以流出或低增长为主,外汇占款增长仍将维持在低位。”汪进认为。

  而早在2011年第四季度就出现了连续3个月外汇占款增量为负的情况,这是央行自1999年12月公布外汇占款月度数据以来的首次。此后总体仍然低迷,2012年1-6月新增外汇占款仅有3026亿元,还不到去年同期增量的15%,加上7月的数据,今年1-7月月均外汇占款增量仅有426亿。

  “这个数字,在过去十年里仅仅比2002年的水平要高一些。但必须指出的是,2002年的外汇占款余额仅有2万亿元,目前则高达25万亿元之巨,可以说,本次外汇占款增长下降的程度,要远远大于十年来的任何一次波动。”信达证券宏观分析师艾宜认为。

  但外管局仍然自信满满,认为“总体看,只要国内外不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全年我国国际收支仍有望实现基本平衡。即使出现资本净流出,也是可以承受的,符合国家一直倡导的藏汇于民的政策目标,仍属于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范畴”。

-
这样的消息如果是官方的,那只说明一件事—-现在资金外流确实厉害的很,国家已经有点怕了。
-
人民币的贬值预期才刚刚开始,等石油到了120的时候,或者日元崩盘的时候,人民币就不是现在的这么个贬法了。
-
中国主要用煤,特别是生产领域,石油消费才集中在消费领域,120的油价中国承受没有问题。国内煤多得很,所以中国未来仍然是低能源成本的国家

日元崩盘的话,难道RMB不是国际避险资金的另一个选择?
这两点不是人民币贬值的充分条件。

过度老龄化、政府领域坏账爆发才能让RMB深度贬值。
-
120的油价会让物价猛涨,倒时候又不敢加息,可不得贬值;日本大幅度贬值,日本的出口就会挤压中国的出口,至于人民币,目前还谈不上避险。
-
以前印钞还要拿“外汇增长”这块遮羞布遮一下,现在连这块遮羞布也不要了吗?
-
120的油不至于引起物价暴涨,因为油50%以上消耗到了消费领域。车主自愿开车(私家车主占汽油消费的大部分),货运、出租公司可以补贴,中国的财政实力完全可以补贴为生产而运输(为个人happy而开车是自愿消费高价油)。

日本对中国的挤压,此一时彼一时:日本老龄化严重,而且很多产业领域被中国追上来了,不再有明显的先进性(比如家电),所以没那么严重。再说,日元贬值也会大大提升日本企业的能源、原料成本,日本政府无力执行大量进口补贴,所以对日本公司竞争力的增加非常有限。

中国是国家资本主义PK美式跨国公司,命门在于这种体系的解体。
要造成解体,要么深度老龄化,组织不起来了,眼看着机会被其他国家一个个抢走;要么政府相关领域(含央企、地方融资平台等)坏账大量爆发,把国有金融体系拖崩溃。
-
前两次物价的暴涨都是跟石油价格的飞涨有很大的关系,日元贬值增加什么进口成本,日本进口不也得用美元,收日元的没几个国家。
-
对于企业来说:用日元向银行换美元,向外国购买燃料和原料。日元贬值,能换到的美元就变少了

如果以美元计价,日本进口成本没有变,但这是宏观上的。微观上具体每一家企业,它不是银行,不可能长期持有巨量美元,所以外汇上涨就意味着进口成本增加。

另外物价上涨跟石油价格飞涨关系没那么大。如果真是输入性涨价,那全社会应该是负和博弈,但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是很多人在涨价中变富,说明货币发行过多、各种商家趁机涨价才是物价上涨的大头。
你可以查一查中国每年煤、石油的消耗量,石油占能源的消费在中国也就1/6的水平,对CPI的推动作用哪有美国大。

相关日志



from 墙外楼 http://www.letscorp.net/archives/32969?utm_source=feedburner&utm_medium=feed&utm_campaign=Feed%3A+letscorp%2FaDmw+%28%E5%A2%99%E5%A4%96%E6%A5%BC%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