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最新一期的宏观经济数据。数据显示,7月CPI同比增长1.8%,PPI同比下降2.9%,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9.2%,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20.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实际增长11.3%。
从已公布的数据来看,经济转冷的趋势仍在持续,主要经济增长数据均无太大起色。与上期相比,工业生产回落0.3%,投资持平,消费数据更下降0.6%,这意味着经济增长放缓仍未见底。价格数据也印证了相同的趋势,PPI数据显示,中国的物价水平正处于广义上的通缩,虽然因长期因素作用,CPI仍呈轻微通胀状态,但这已是近两年半来的新低。
围绕最新的经济数据,有两个问题需要重点考虑。首先,中国经济增长何时见底;其次,未来的政策操作空间有多大。
应当看到,经济增长的继续下行在刚刚过去的7月中有迹可寻,生产过剩与库存高企仍旧是工业企业挥之不去的阴影。再加上7月间金融风险逐渐由小微企业传导至规模以上企业,资金链的紧绷也让经济增长格外乏力。归根结底,受房地产调控及外需不振双重影响,宏观经济总需求呈停滞状态,且在可预期的将来,上述两重因素改善的余地并不大。推论则是,企业只能在痛苦的库存去化中等待黎明。
由于无法找到可以精确刻画库存去化进度的总量数据,我们很难预知,宏观层面的经济下行趋势何时能够反转。但从某几个关键行业的数据来看,形势仍然不容乐观。比如房地产,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龙头房企在49个城市的在售项目库存量相比去年同期增加了约6成,库存消化时间虽然较年初的峰值出现下滑,但仍高达10个月左右。虽然我们看到,在5、6月房地产销售的小高潮中,各地土地市场陆续回暖。但这更可能是为未来做储备,而对现在的投资拉动意义不大。
汽车的库存情况也让人忧心。7月31日,广州正式实施限牌措施,成为继上海、北京之后第三个限车的城市,此后西安迅速跟进,表示将根据交通情况适时实施限车政策。预计限车现象将在各大城市蔓延,汽车消费持续受到遏制。同时,各大厂家持续扩充产能、增加销售渠道的行为,也让汽车库存逐渐攀升。数据显示,6月份乘用车产销同比增长15.77%,与此同时,经销商终端销量环比下降2.79%。两组数据的差异反映出经销商库存在继续增加。
大宗终端需求的受限将通过产业链向上游逐级传导,从这一点来看,即使宏观经济企稳,受库存去化进度低于预期影响,中国经济很难实现“V”形反转,更可能呈现“L”形的中速增长状态。当然,前提条件是,各地的“稳增长”政策能够起到实效。
从价格数据来看,物价水平的下跌为“稳增长”政策腾挪了更多空间,使得决策层可以更放手动用财政及货币政策工具,而不惧通胀的反弹。但也应保持清醒,相比于2008年底推出的“4万亿”,此时的中国经济可能很难承受得起新一轮负债扩张。这意味着,时下各方推出的“稳增长”政策,需要更多地盘活存量资金,而非倚靠增量的信贷。进而言之,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稳增长”内生地要求各项金融创新的出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难理解,为何旨在为城投平台拓宽融资渠道的资产支持票据,能够以快速得到落实;而中小企业私募债、新三板及小贷公司等意在解决中小微型企业融资难的金融工具,能够得到决策层的高度重视。这体现了全国上下一盘棋。
综合最新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来看,经济增长的乏力强调了“稳增长”的重要性,物价水平的回落则拓宽了相关政策腾挪的空间。可以预期,下半年将陆续出台各项“稳增长”政策。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政策出台的方式也许会与以往有所区别,更加侧重于盘活存量资源,而非负债扩张。
附:今后央行货币政策必须顾及的几大因素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7月通胀率“如约”跌穿2%,同比增长只有1.8%。按照市场的一般看法,CPI增速放缓意味着通胀压力减小,这为央行放松货币政策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比如降息、降准等政策工具,都有更大的施展空间。不过,虽然市场对中国央行加大放松货币的憧憬日益强烈,但央行货币政策的操作并不像在书本上做逻辑推理那样简单。
在我们看来,今后央行的货币政策必须考虑如下一些因素:
首先,央行已明确货币政策要与通胀进一步挂钩。即货币如何放松?放松多大力度?要看通胀情况和政策目标。我们认为,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为了避免老百姓财产性收入缩水,不应该显著下调利率,而应该通过其他手段来放松货币。
其次,仍然要警惕通胀回升。目前通胀虽然再跌,但继续下跌的空间有限。国际国内仍然存在导致通胀回升的因素。有分析人士称,今年第三季度中国的通胀可能在底部横行,但第四季便要遇到反弹的压力。原因之一是国际粮价急飙推高通胀水平。今年全球天气反常,尤其美欧主要产粮区严重干旱,使国际农产品价格急升。如大豆价格在最近两月大涨了近30%,这对全球最大大豆进口国的中国影响甚大。原因之二是欧美年底前有可能再印钞票。如果欧美央行在年底前再印钞来救经济,全球将更多泛滥热钱四处兴风作浪,中央对热钱再临而推高通胀的风险,不能不提防。
第三,放松货币政策要找最佳“时间窗”。十月份可能要召开十八大,不宜出台较大的政策,而且十月以后接近年底,政策发挥作用的时间有限。因此,不论是为主动还是考虑时间因素,第三季度作为调整政策的时间窗口可能较好。因此,密切监控当前经济形势,把握好政策执行的力度、节奏与时机,都极为重要。
您可能也喜欢: |
安邦咨询:地方政府该如何破解“稳增长”命题? |
货币投放回归常态 须谨防顺周期效应 |
站在现在看未来——对目前宏观经济形势的思考 |
安邦咨询:通胀顽如牛皮,政策扑朔迷离 |
价低量少 投资饥渴症与中国宏观经济 |
无觅 |
from Shane's Economic World http://shaneliu.org/archives/1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