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頌華
香港獨立評論員
2015年 6月 16日
明天就是政改表決,過去一個月的民意戰此起彼落,除了傳統學術機構的民意調查外,各大小團體也以各種方式來嘗試搞一個對自己有利的民調出來。
而
在剛過去的星期日反政改和假普選遊行前夕,由香港大學、中文大學和理工大學展開的聯合政改滾動民調,出現了「黃金交叉」,1,112人中反政改人數達到百
分之43,是自今年4月開始民調以來首次超越支持率,而支持率就下創新低,跌至百分之41.7,顯示民意一度出現逆轉。政改民調之戰
民 調結果一齣,自然會令支持政改的一方不高興了。6月11日,正在外訪問的特首梁振英指坊間有很多不同的民調,因此不應只參考一個調查,而要兼聽和參考不同 的民調結果。行政會議成員張志剛亦保架護航,指經常被人引用的民調機構很明顯有政治立場。張否認不能相信學術機構的民調,但強調要知道調查機構的背景。
可 是,到了6月14日,特首又認為港大的另一民調可以一用。該民調由自由黨的田北俊自資30萬元委托港大民意研究計劃進行,抽查人數達5,043人,結果是 支持比率是百分之45,反對則達百分之39。建制派以此說明結果顯示有五成受訪者支持通過政府的政改方案。不過出資人田北俊也承認一個事實,就是結果未如 他所料達六成市民支持政改。
不同民調機構因提出的問題不同,會得出不同結果是常識。但政府及親建制陣營對政治中立的學術機構所作的調查在有 用時取之,不利時詆譭之,做法並不專業。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總監鐘庭耀也指出過,政府往往在引用內部民調時不公開民調數據,違背國際標凖。而且,公正地 評論民調,是要看調查方法,而非機構,與張志剛所言要了解調查機構的背景是南轅北轍的觀點。
其實政府不專業地對待民調早已有跡可尋。由董建華年代開始,這個情況就已存在。當年特首辦高級特別助理路祥安曾會見港大校長鄭耀宗,要求民意研究計劃主任鐘庭耀停止發佈對特首施政不利的消息,牽起了延續至今的民調戰。
亦因為政府中人認為學術機構的民調不夠中立或不利政府推出的政策,在過去十多年,建制陣營成立了各式各樣的民調和智庫機構,跟學術機構打對台。其中最顯著的就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幾乎可說是由中央政策組用公帑養起的,不斷為政府的政策做研究和民調。
當然還有不計其數的港九新界社團,單是為了支持政改就在數月前於街頭進行「民調」和收集簽名。至於方法有多科學程序有多嚴謹就不消提。關鍵是大家意圖以數字爭取民意打擊對方。於是,在街頭隨意收集到的簽名達百多萬個也算是民調,甚至堅稱「我們數字最凖確」。
從前民調之戰仍算是暗裏較量,就算對學術機構的調查結果有所不滿也未至於公然侮辱。可是到了今天,溫水煮蛙顯然已不再是中央對付港人的策略,因而來個又快又狠的一擊,打民意牌,管他專業不專業,總之要令泛民的反政改立場看似毫無民意基礎。
球場上那篇刺眼的旗幟
如果民調是可圈可點的,那民眾的情緒就好直接地反應一些事實了。
香 港球壇沉寂多時,但上周的2018世界杯亞洲區外圍賽展開,就在香港對不丹的賽事開始前,中國足協推出11月份中國對香港的賽事宣傳海報,當中的字句疑涉 及種族歧視,甚至是天朝心態,令香港不論球迷與否,同仇敵氣。先是上周對不丹和今天對馬爾代夫的賽事門票火速售罄,繼而是不丹賽事開始前,奏起中國國歌 《義勇軍進行曲》之際,全場噓聲四起,聲浪幾乎完全蓋過國歌,場面頗為詭異。香港人擁護香港隊,噓的卻是國歌和國旗,儘管國歌已在十多年前天天在電視新聞 時段前播放,國旗更是天天在政府建築物和重要私人建築上飄搖,但到了今天,除了親建制的團體外,在普遍港人心中仍不怎麼順耳和順眼。
這面旗也如所料地出現在剛過去的星期日反政改和假普選遊行,而它每一次出現都甚具挑釁意味。在整個遊行過程中,筆者目到至少有兩個回合的國旗與黃傘對壘。雙方示威人士儘管只是動口不動手,隔著警方組成的人鏈對罵,但氣氛頗為緊張。
無論明天的投票結果是原地踏步,還是2017一定要得,有個不可改變的事實:中央仍是立於不敗之地,只是贏多贏少的問題;而政改一旦否決,中央對香港的介入將會更多,民間輿論的反感和反抗也會更厲害。
(責編:歐陽成)
本文不代表BBC的立場和觀點。
from BBC中文網 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hong_kong_review/2015/06/150616_hkreview_pol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