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6/18 每日经济新闻
温州经济基本触底,坏帐主要由金融机构承担。温州银行业硬着陆的过程,显示中国一旦出现局部金融危机,情况将会如何演变。
6月16日,《香港商报》发布关于温州金融的深度报道,经一轮市场下挫后,有意规避风险却深陷泥潭的银行业陷入深度风险。2011年,温州流动性迅速消失,已错过救助最佳时机,去杠杆变成现实,到目前为止超过万家企业大面积洗牌,银行业基本确认的损失总额高达1600亿。
地方政府是地方企业的守护者,希望银行不要抽贷,继续对经济输血,这个定位不能说错误。问题在于,地方政府没有甄别出诚信企业与非诚信企业,没有建立地方信用档案,一味要求金融机构输血,为市场埋下难以消失的隐患。
温州金融风暴初起之时,地方政府没有选择以地方担保进行再贷款,而是由地方政府介入防止抽贷,以避免企业如多米诺骨牌般倒塌。地方政府的选择是理性的,他们不愿意冒着经济失速下滑的风险,为民间企业背债,承担兜底之责。
金融机构成为风险主要承担者,这并非金融机构所愿。政府与银行受到道德谴责。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表示,2008年市场融资环境宽松,银行追着企业贷款,导致企业大范围扩展业务;到了2009年后,突然收紧银根,很多企业的投资步伐刹不住车,政府有责任在当前扶持中小企业。
银行试图降低风险,银行分支机构想尽方法收回贷款,甚至向企业表示一旦有了过桥资金就发放第二笔贷款。笔者还记得当时制造企业的愤怒,企业主向民间借高利贷支付过桥资金,却发现银行再也不发贷款,企业立马陷入断粮窘境。企业与金融机构欺骗与反欺骗、游击与反游击风行一时。
胳膊拧不过大腿,最终主要还是由金融机构扛起了大鼎。2011和2012年危机最严重的阶段,银行业继续输血使温州地区贷款增量保持在1500亿规模,温州市政府组建15亿的应急转贷基金,浙江省政府没有分担损失,贡献流动性最多的银行业成为企业呆账的唯一承担者。另外,温州有1800多家各式色各样的小型放贷机构,和高负债运行但躲过危机的企业一道,成为金融系统血管壁上最微小但是最薄弱的节点,随时可能溃破并演绎新一轮危情。
银行成为最终的买单者,原因是倒逼机制,如果银行不继续输血,情况将不可收拾。质押贷款中的质押品将一文不值,互保将使温州基于亲友担保关系的贷款链火烧连营。根据据国家统计局科研所数据质量研究室主任余根钱的《温州房价下跌的启示》一文,2014年5月份温州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比2010年下跌21.7%,是70个城市中唯一跌破2010年价格的城市,比2011年最高水平下跌22.5%。据中国百城住宅价格指数统计,温州市住宅价格的最高水平出现在2011年6月,每平米为16239元,到今年5月份下跌至14201元,下跌幅度为12.6%。温州市区的房价下跌幅度更大,跌幅超过30%。到今年5月,温州房价暂时终止了下滑趋势,在国内城市中依然排名靠前。
在金融危机发生后,民间信用一败涂地。温州银监局公布的数据显示,金融风波最严重的年份,温州居民个人存款数量不降反升。有监管部门官
员和司法系统庭长直指,温州企业逃废债从刚开始的个别偶然、迫不得已,到后来普遍自觉自愿,甚至出现频繁聚首、小范围公开探讨如何逃废债。比如将企业应收
账款转到其它可信赖的个人名下,或者对外宣告严重资不抵债,让亲友用低价购买成为新企业主,资产转移到海外后再合法回流等。
银行业的溃烂背后是当地信用环境的崩塌,是众多企业主为保护私有财富对诚信的出卖。信泰集团胡福林有效资产4个亿,债权人申报总额42亿,其个人16套房产记在胡恩圣名下。
温州工业指标持续走好,房价触底反弹,但金融风险远未过去。在市场经济发达地区建立信用机制是重中之重,温州设立政府主导的小微企业信保基金,同时将民间投融资纳入统一的民间借贷平台,使中介信息公开透明。
无论是地方政府买单,还是银行买单,只要没有高效的信用甄别系统,道德风险就不可避免。
from 叶檀的博客 http://yetanblog.blog.163.com/blog/static/75669740201552651224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