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23 February 2015

「反抗&台港共鳴」新社會香港專刊第三期 反抗—台灣農業/台灣人生活的出路

緣起:對我而言,這主題是過去十年來最鮮明的實踐目標。

      對讀者而言,這好似一項近期生活中,一連串食安風暴的標題而已。會說是標題,是因為新聞、媒體效應的生命週期不過一周、一個月,台灣人隨即又被充斥新聞刺 激的事件給取代,船過水無痕。台灣人的社會關注焦點隨即轉彎。所以,多少未犦彈(維生系統:包含糧食安全、水資源、空氣汙染、土壤健康、公共衛生、農業革 新、國土保育、生物多樣性)何時爆發?缺少一個系統性檢驗,(其實就是反抗思辨的機制)。都隨著台灣追求經濟發展的政經脈絡,不自覺的埋入台灣人生活的底 蘊,未經反抗的思辨、實踐反抗的解決方案,台灣人只能在未來經歷更多的生活氣爆,付出更多生命、財產的代價。也流失更多社會互賴與認同的機會。

      我只是一個農夫,談論農業在台灣人生活的出路,是本文的目的。

一、農業的本質:

      談農業的本質,是因為在近代產業革命的大歷史裡,農業一直被當成改革的對象。從勞動力變成機械化,人力獸力變成能源依賴。農業被工業化的思維:大量生產、 控制所有生產變數、降低成本、追求利潤、甚至投身全球化市場裡找尋比較利益的機會。而通路壟斷的資本遊戲,更進而抓住這股機制,借助全球化的論述將糧食商 品化、壟斷成跨國企業食品工業的條碼,甚至,在資本市場裡成為富人累積資本的遊戲。無視於窮人活命、地球生態系統維穩的前提、過度貿易引發全球暖化的危 機。簡言之,農業被抽離了生態體系,糧食變工業商品,自然也成為資本主義下的掠奪的一個素材而已。農民也在這股洪流中,成會社會的底層被工業凌遲、被資本 市場消費、甚至被資本主義,自由經濟的政治經濟民主符碼所犧牲。

      從上述的論說,我所提倡的農業的本質,輪廓就已經描繪出來,一個土地與人與生態所建構的互賴共生機制,在動態時空的掏洗下,原本就可以形成穩定的系統,這套系統有效運作下,各個地域的人口結構、飲食差異、文化多樣、社會制度建構等,經由生態區位的獨特性,產出不同的糧食系統、飲食文化、乃至於家庭結構、社會制度、價值系統的不同,讓各地的風土、文明透顯出獨特的多樣性。

      所以,才有Diversity is beautiful多樣化便是美的讚許!

      因此,說農業乃是現今各地文化多樣性的根基,一點多不為過。然而,農業的多樣性又是建立在各區位氣候、生態條件的獨特性上。簡言之,沒有生物多樣性,就沒有農業的穩定產出糧食體系與文化,更不會有文化多樣性的存在。

      從這樣的裡解,就可以知道,工業化農業的思維,基本上是現代農業革新的危機所在。因為要追求大量生產所賴以的基礎,是農藥、化學肥料與基因科技。是一種在 實驗室營造食品的科技理性思維。(Everything under control!)食品工業宣稱,可以在恆溫、恆濕、恆光照、恆動力;沒有土地、氣候、農夫、與生態體系的條件下,合成當今人類生命之所需的全部食品!

      食品工業依照工業製程與成本控制模式,在無機的環境下,將農業產品窄化為製程材料,再也不是自然界隨四季運行的當令禮物,連農友幾千年來保存食物養活人類 的簡易傳統加工知識,都不符合食品工業的化合配方添加劑技術。農民是低資金與技術的產業後備軍,完全沒有市場的議價能力,隨時可以被其他地區更便宜的農民 取代,被剝削是農民的集合名稱。而農村,在台灣,是一個不如新竹科學園區GDP產值的落後指標,拿來蓋科學園區、航空城、石化專區、豪宅、都市計劃是最好 的開發計畫?

以農立國,農為國本等思維只是作文、流於緬懷感傷的詞藻!

二、崩解中的面貌

      台灣農業環境的三高:高齡的老農(平均年齡63歲)、高進口率(70/100)、高休耕率(25/100)。凸顯整個台灣社會不在依賴台灣獨特的風土,轉而信任在全球利益追尋的數字遊戲(降低成本、比較利益、累積資本)。置國人幸福、健康、可持續發展於度外。

      遠離土地的社會日益崩解,國家難以維繫在一個互賴共生的土地、生態、與集體認同上。忽視國土的生態負荷量,追求無限制的經濟成長,讓台灣社會呈現資本獨大 而少有企業責任的現象,美麗灣飯店、悠活飯店破壞海洋生態;日月光汙染河川農田;毒澱粉、胖達人、頂新毒油威脅國人健康等都只是社會崩解的一小環。他們以 精於計算利潤的方式,快速累積財富,算是吸允宿主的營養。報載,頂新集團的老闆不敢食用自己生產的油品,到哪裡都要帶著橄欖油入菜,也是『台灣奇蹟』。任 何一個沒有善盡生產者倫理的企業,最終在違背互賴共生的建構邏輯中,被社會淘汰。但是整體社會也因此付出慘痛代價。

      結構崩壞的過程,還會有更多現在的知名企業排隊等著爆開。因為沒有一個系統可以無限制成長,連癌細胞,最後都在宿主死亡後,結束其違背生態法則的突變歷 程。而台灣最紅的企業還是以營收、盈餘為指標,而不是以永續與社會正義為企業存在的核心價值,再再彰顯了台灣社會裡的資本流動,難以持續將社會維繫在一個 互賴共生的結構裡。越是資本集中,社會矛盾與對立恐怕越厲害,正是朝向裂解的方向邁進。

      迷信經濟成長,將全球化簡化為市場的爭奪,以比較利益蠱惑低成本者勝出的思維,讓地球生態在1990年代超出其生態足跡,此一洪流,台灣思考的的不多,放 任佔全球人口只有3/1000,卻有著全球1/100碳排放的失衡持續惡化。而人均所得世界排名在30位,卻是人均碳排放12公噸/年,高居世界第三高的 窘況。更讓全球暖化現象成為世代不正義的嚴肅課題。這在台灣的學界與公民團體雖有論述,卻因為輪流執政的兩黨,缺乏恢弘的視野,只在茶杯裡拼死拼活,學術 界與公民團體的倡議難以制度化為政策的推動者。而兩黨惡鬥的手段幾乎是全面摧毀彼此,社會的互信在惡鬥中淪喪。勝選的一方再接收對方的政經脈絡,進而取得 幫派式政商裙帶關係,以鞏固自己幫眾的利益,充其量,只是實現政黨輪替的鐘擺效應,卻毫無助益於社會的辯證成長。徒具民主的投票形式,少了民主成熟的論辯 社會型構,難以帶領台灣邁向公民社會的穩定發展。

三、農業的困局

      在當前台灣的農業資源日益稀少,象徵產業弱勢難以改變。而在稀有的資源投入中,政府農委會的經費卻用在:老農年金發放與休耕補助中。光是這兩項就佔去每年 政府農業經費的40/100。若再計算人事支出,已去化掉56/100以上的經費。剩下不到500億要用在農、林、漁、牧的產業發展,高達60萬戶的從業 家戶,平均每戶幾乎不到10萬的投入。顯見一個媚俗的政府,眼中的農業有如社會救濟的功能。眼中只有選票,沒有農業。國民兩黨其實都是滅農集團矣。

      再以2008年的統計資料為例,一級農業產出為2500億初級產出,但是在當年的餐飲服務業卻創造高達1兆3000億的產值。顯見農業部門的價值被其他二級農產加工與三級服務業者剝削嚴重。

      農業的外在環境嚴峻,而弱勢的農業部門為求突破困境,求生存的過程卻形成嚴重的外部成本。
  • 1. 高山嚴重的超限利用:高冷蔬菜、水果、茶園等在台灣地體的屋脊,每年翻耕,伐除森林,施用農藥與化肥。除了埋下山崩地裂的國土危機外,水土保持機制破壞,河川生態與水資源都面臨危機,環境荷爾蒙更是健康的隱形殺手,是農業生產的外部成本。
  • 2. 超抽地下水嚴重:台灣每年從地下抽取約62億噸的水資源(原為大自然幾十萬年蓄積給台灣人的救命水),而颱風雨降雨每年只能補注40億噸,超抽的22億噸 地下水,未來都是不可逆的地層下陷環境成本,卻不在整個國家的政策主軸中有所防範。藍綠眼中都只有選票、只想政權,沒有永續,可見一斑。
  • 3. 生態敏感區:河川、森林、海陸交界區的消失嚴重。台灣河川被違法使用,讓降雨集中的極端氣候越來越容易危害公共安全。森林每年超過3500公頃消失,成為 耕地與香菇產業。而海岸線佈滿消波塊與大小海提、漁港等水泥化建構物,若以天然海岸線的生態區位完整性(從離開潮間帶到山脈第一道稜線)來計算,全國 1172海岸線,幾乎只剩下1/100沒有被公路切割。(不到10公里的阿塱壹古道) 都是國土不當使用,卻危害台灣永續資源命脈的外部成本。
  • 4. 比較利益下過度貿易的農業:台灣每年進口650萬噸雜糧,為的是提供家禽、家畜的食物。但是主要進口地區遠在美加、紐澳。運輸旅程高達15000公里海運 與2000公里陸運,光是運輸造成的碳排放舊高達每公噸雜糧近0.8公噸。簡言之,台灣的飼料就等於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成本由地球暖化買單。

四、農業革新的社會建構/以『綠農的家』為例

      台灣農業內外都充滿嚴峻的挑戰,從1979年台灣發生的米糠油中毒事件(稱為油症事件),約有2000位民眾由於食用污染有多氯聯苯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與多氯夫喃(polychlorinated dibenzofurans)的米糠油,正是頂新集團的前身 。

      在對油症兒在中毒事件十二年之後的體內毒物濃度研究,發現其濃度仍比正常未受暴露者高出將近十倍(Ryan et al., 1994)。

      再到今年2014的頂新毒油,發展成威脅全體國人的35年歷程,完全顯現一個台灣人生活的無奈,更顯示農業被工業汙染,被商業資本剝削後所呈現的窘況。

      從頂新的毒害壯大史,正也可以說明,農業是一個國家的根本,本立則國強,反之,則國家陷入風雨飄搖中。

      『綠農的家』創立於2004年,是台灣第一個環境團體投身農業運動的嘗試,我們深信:無毒只是基本人權。生產過程友善環境,交易過程友善農民,才是我們的核心價值。

      我們堅持『友善環境的生產模式』:
  • 1. 草生栽培,友善環境,做好水土保持,保護生態多樣性。註:每公斤草固碳約85公克。
  • 2. 友善環境,不在生態敏感區生產,鼓勵低海拔種植
  • 3. 拒絕高海拔1500公尺以上農產品
  • 4. 拒絕河川地農產品
  • 5. 拒絕地下水管制區農產品
  • 6. 拒絕伐除森林生產農產品
  • 7. .全產品檢驗,須達無毒、有機規範才能上線,保障消費者健康。
註:目前:98位小農含農、魚、畜牧、養殖業。
無毒農法:49戶佔50%
有機農法:48戶佔48%
循環農法:1戶佔2%為實驗、體驗、推廣功能

      我們也相信:為追求最優質而合作,拒絕為便宜而毒害消費者與土地;並淪為破底競爭!才是重新建構台灣農業的基石。

      黑格爾說:實踐是檢驗真裡的唯一道路。『綠農的家』在十年的農業經驗中,發現台灣農業與農村的社會型態,最適合小農經濟的多樣化生產,追求高密度、集中化生產的農、牧業,都是將成本外部化給社會、環境的不當生產過程。

      『綠農的家』也是台灣多樣化農業型態的一種探索,我們以自身經驗將心得分享給港台社群,做為台灣人生活出路的一項試探,或許是一種管見,但是我們努力實踐,做為反抗全球化農業災難的一項不妥協紀錄。以下是我們實證的可行出口:
  • * 1.50萬小農戶,每單位約1.5公頃,70%面積生產糧食作物(鄰田可以合作併為一互助交工:恢復有機連結農村關係)
  • * 2.每戶養15頭豬(或羊與兔等家畜)、150隻鴨與鵝,300隻雞的規模。20%面積生產飼料作物。10%面積為家禽家畜活動眷舍。採乾式、低密度養殖,友善動物。省下約3-5憶噸地下水超抽。(賺到一座翡翠水庫,又免去地層下陷危機)
  • * 3.重新打造安全、健康的農村體系結構,並恢復自然系統的完整互賴與穩定!
  • * 4.全年可以生產約6-750萬頭豬、9600萬隻鴨與鵝、15000萬隻雞等主要肉類、蛋品需求,提高糧食自主程度。而且省下約5億噸的地下水超抽,威脅地層下陷與河川生態污染的浩劫。
  • * 5.每年可以自給約2500*50萬=12.5億公斤有機肥,替代每年10.5億公斤化肥的生產量與汙染。戒除石化依賴病!
  • * 6.鴨、鵝可以幫助消除福壽螺、抑制雜草
  • * 7.雞可以防制蟲害大量爆發、抑制雜草、活化土壤
  • * 8.每戶可以生產約2000-3750公斤雜糧,約100-187萬公噸飼料作物(佔進口量約15-30%)。替代進口,可以省下的CO2排放量約為50-150萬公噸。有效降低全球暖化趨勢。(碳排放:海運30g/T.Km,陸運:207g/T.Km)
  • * 9.增加50-100萬青年人有願景的就業!
  • * 10. 國人糧食建康與幸福感GDH無法估計!

屏東環境保護聯盟理事長
綠農的家創辦人
洪輝祥


from 台灣新社會智庫 http://www.taiwansi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6587&Itemid=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