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送死」是傳統上最重視的觀念和儀式之一,雖然許多人對死亡的話題避之唯恐不及,但這的確是個很實際的問題。
現代人就算沒有使用雲端硬碟、玩社交網路,免不了會有個email信箱吧!當一個人過世了,網路帳號該怎麼辦?Google為用戶周到設想,將推出「閒置帳戶管理員」(Inactive Account Manager)服務,用戶可以透過設定告訴Google「在你過世後或再也無法使用帳號時,如何處理這些數位資產」。
透過「閒置帳戶管理員」,用戶可以設定非常直接的數據處置程序,因應哪天「因為任何原因」帳戶必須停用。
指定「數位遺產」繼承人
首先,要先設定一個過期期限,也就是帳號若閒置超過六個月或九個月不等的時間,之後,用戶可選擇要讓所有數據自動刪除,或將數據託管給幾個信任的連絡人。
目前,用戶可選擇將Blogger、Contacts、Circles、 Drive、Gmail、Google+和YouTube等服務的數據交付給聯絡人,不過這並不代表這些人有權限讀取你的小秘密,因為這些人只會得到數據本身,而不會得到密碼;就像得到了個保險箱,卻沒有鑰匙一樣。
當然,在執行動作前Google會以email和簡訊通知,確認用戶是否真的「再也無法」使用該帳號,而非只是轉用其他信件服務。
不過,這項作法也衍伸出了一個有趣的議題:萬一用戶要求系統刪除所有數據,但其家人、利益關係人卻希望讀取數據該怎麼辦?Google發言人表示,當衝突發生時Google會在合法的情況下,尊重用戶在「閒置帳戶管理員」中的設定。
在網路上向世界告別
其他的線上網站對此也有不同的處理方式,舉例來說,Facebook表示不會提供死者的登入資料給其他人。但他們會提供所謂的「悼念模式」(memorialized profiles),供親友在頁面上留言哀悼。
另外,Facebook最近也推出「如果我走了」(Ifidie)服務,讓用戶事前設定過世後要發送給親友們的訊息,只要用戶將一位連絡人設定為託管人,經過此人證實後訊息就會寄出。
而Twitter的_LivesOn 也是類似的「告別」服務,這股風潮顯示,現在的社交媒體對死亡的態度越來越開放。
處理人的「數位身後事」手續並不難辦,難的是一般人處理這類事情時心理上得以一種務實、不帶情感的態度來面對,即便是數位遺產也是如此。也許Google為我們做的不僅僅是提供工具,更將一般人感到不舒服的「身後事」簡化成幾個簡單的步驟。知道有人會為你打點一切,或可稍稍減輕許多人心裡的負擔。
from WIRED.tw http://wired.tw/2013/04/17/google-afterlife/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