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交了《主場新聞》。寫這篇一來是回應讀者需求,第二是爲了補充《民主並非價值觀》的歷史背景。《主場新聞》那邊重新分段並加了小標題,也把題目改成《後殖民主義與香港》。我個人則比較喜歡用「後殖民地主義」,因爲這個模型所説的是前殖民地的問題,與殖民地統治者已沒有關係;「後殖民主義」給我的感覺是說另一種殖民主義。原來的題目不指名說香港,是因爲我是利用模型去考慮香港的問題,香港只是驗證這個理論的一個樣本。跳出框框往内望才能看清楚問題。哪一種説法與風格比較好,希望讀者可以給我一點反映。
我去《主場》那邊看到有回應,看到它們我不禁莞爾:那些回應的問題正正就是我這篇文章所要說的。
——–
有讀者來郵說想知道更多政治的歷史。對香港人來説,最需要知道的歷史概念莫過於後殖民地主義,post-colonialism。
殖民地統治者為統治殖民地,他們會摧毀當地的文化與社會制度,然後植入殖民地統治者的文化與社會制度,使被統治者產生文化與制度上的依賴。另一個殖民地統治者慣用的手法是「以少數人統治多數人」。這是「分而征服」的一種方法。如果由大多數人統治,或聽取大多數人的意見,這當然就跟沒有殖民地統治沒分別。而且大多數人的想法是想趕走殖民地統治者,所以殖民地統治者並不會聽取大多數人的意見。但有時候不聽取又不行,所以得找緩衝,而最佳的緩衝莫過於社會中的少數人。少數人人單力薄,加上本身是社會的弱勢,只要給他們一些好處,他們就不會出來反抗。而當統治者撤走,因爲社會對統治者產生依賴性,殖民地獨立之後往往會出現一段頗長的混亂期。形容上述整個現象的,就是後殖民地主義。
英國在香港,就如其他殖民地一樣,就是兩種手段並用。摧毀當地的文化與社會制度,最明顯的,就是引入天主教。此外又引入英國的教育制度,把宗教與教育結合在一起的,如此就能轉換殖民地住民對自己的身份認同,由「傳統的中國人」變爲「英化的華人」。這樣的制度下,願意放棄傳統信仰,投入教會學校的人往往比其他不信教的人有更多出身機會,因此信奉傳統信仰如佛教或道教的人一般來説教育程度會比較低。細心的讀者會發現現時社會中有名望地位的人多是天主教徒。要是問我哪一位有名望地位、教育水平又高的人是佛教或道教徒,我就說不出來。
宗教與教育結合製造教會學校成爲「名校」的現象。其實說穿了,「名校」之所以產生是因爲政府對公共教育投放資源不足所引致。這樣子就只有少數人才可以接受到比較好的教育。香港的教育制度又甚為森嚴狹隘,考試之後又考試,學生所學的科目與内容又比外國同級學生所學的要難要多-所謂的填鴨式教育,而中國文學、歷史、哲學這些科目一直並不獲重視(有這些科目與制訂高水準與合理的課程是兩回事)。這些重重限制之下形成了只有少數人,教會學校出身的「精英」才能接受高等教育,然後躋身政府或其他有頭有面的行業之中。這些少數人受過政府與英國文化的恩惠,有共同利益,在教育上又沒有受過像西方一套的自由教育-填鴨式教育背後有它的政治意義,他們當然不會出來反抗政府。只要他們聽話就可以一直擔當社會中的「精英」,獲得名譽地位。
到殖民地統治者撤走,要承接統治者留下來的空缺,理所當然的就是上述的少數人「精英」,因爲只有他們受過高等教育並知道政府如何運作。但他們並沒有辦法自行應付後殖民地社會的挑戰,原因大概有二:1)在殖民地政府中他們只需聼令行事,完全沒有制定政策的主導權,而他們的填鴨式教育又為他們的思想設下框框;2)他們與社會大多數人在身份與觀念上產生對立,他們既然是社會中的「精英」,自然是大多數人聼他們的,而非他們聼大多數人,殖民地時代的「管治」方法就屬於前者。如果我們看歷史,大多數前英國殖民地在獨立後都出現流血式動亂,因為它們的社會又有族群問題:英國把多個部族的領地結合成一個殖民地,而英國提拔的少數人往往是國界中的少數族人。獨立之後,多數人把英國的暴政算在這少數人頭上,視之為助紂為虐者,流血衝突在所難免。一些人跟我說英國人的政治手段有多高明,我對這種説法聞之嗤鼻,只要看前英國殖民地的歷史就可以知道這説法有多無稽。
說回香港,回歸後我們清楚地看到香港政治體制的局限與不足,香港的「管治精英」明顯沒有能力與胸襟應付並聆聽多數人的訴求。在政治上,政府的政策依然不敢跳出殖民地的框框,辦事只能因循聼令。他們最多就只會有形式上的改變,好像學制改變,但而核心問題,比如聯繫匯率、教育普及化與自由教育的加入、建設社會安全網等方面,他們就碰都不敢碰。有一個更糟的可能是,他們根本不覺得有問題。説穿了,這些「精英」 其實都是一些未斷奶的小孩,始終要依靠他人的照顧,要「母親大人」提點他們去幹些什麽。殖民地本身已有很多問題,日積月累,時日一久就會爆發出來。又加上殖民地教育並不教導思考方法,公衆普遍缺乏考慮政治的能力,也一樣為框框所限而無法提出有效的解決辦法。如果讀者對香港的狀況感到無奈,這種無力感就是由這種政治膠著,茫然看不見前路的問題而來。看到各方陣營的政治人物大都缺乏政治智慧與領導能力,這正正就是後殖民地主義所要說問題。
要改變這種狀態,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看清事實,明白自己正處身於後殖民地社會。明白到這個問題,我們就知道社會更種制度與概念都需要跟著社會的變化而更新,這就是所謂的「社會契約」了。之前寫《民主並非價值觀》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要帶出這點。單有「選舉民主」而缺乏對社會發展認知,公民們只會不斷分化形成多個小部落(「泛民」政黨們不就是如此?),各自說自己有理,對得出符合新社會需求的新政毫無幫助。民主並不是所有選民投了票就完事,還需要按照公民的委任而組成有效、兼受制約的政府。按照現的制度,立法會不可能有效制約政府的權力。所以政治家需要往遠一點看,讓公民看到「民主的未來」,而不只是看到「選舉民主」。
from 山中雜記 http://montwithin.wordpress.com/2013/04/24/%e5%be%8c%e6%ae%96%e6%b0%91%e5%9c%b0%e4%b8%bb%e7%be%a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