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石男,写于4月22日深夜)
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的7.0级强震,将中国红十字会再次置于尴尬境地。该会官方微博发布的相关赈灾信息,竟被数万网友用“滚”字回复。而在雅安地震当天(截止晚上7点),中国红十字会仅收到捐款14.28万元,与此同时,民间公益组织壹基金却收到捐款2240万元。
不过,这个数字对比并不代表红十字会的真正筹款能力,只部分反映出它在以分散个人为主体的民众中的动员能力。4月20日是周六,而公对公的账号捐款在周末是不开通的。当周一来临,红十字会立即“站起来了”,仅内蒙古伊泰集团一家就委托其向雅安地震灾区捐款1千万元(2008年,这家企业也是通过红十字会向汶川地震灾区捐款2千万元)。相信随着工作日的延展,红十字会在募款数字上将迅速、远远地将壹基金甩到身后——只需要几家央企的友情支援即可做到。
但中国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远未得到缓解。在深圳,人们一见当地红十字会为地震募捐,纷纷绕行;在另一地,甚至有组织打出“本次募捐活动与中国红十字会无任何关系”的横幅。与此同时,关于红十字会的各种负面传言甚嚣尘上,以致该会不得不在两日内四次发声明回应:没有向台湾红十字会收500万“买路钱”;红十字会工作组是去灾区“评估”而非“考察”;壹基金会早从红十字会中独立出去,二者没有任何关系,壹基金下拨善款不用经过红十字会(有趣的是,壹基金也发表了同样的声明);戴浪琴表的是记者不是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而且那块表也只值400元。
与水深火热中的红十字会相比,壹基金此次虽也曾遭遇质疑,但总体而言全线飘红,大有成为民间公益领军人物的势头,其在地震后的专业化程度和组织效率也颇突出。雅安地震翌日凌晨4点,壹基金就推出救灾应急预案:第一阶段是紧急搜救,主要挽救生命、抢救物资;第二阶段是自灾害发生起4-8周以内的灾后安置,保障灾民基本生活需求;第三阶段是灾害发生后1-2年内的灾后重建,为灾后儿童提供心理康复设施和服务。与此同时,壹基金两大救灾系统也浮出水面:一是壹基金救援联盟,由200多家救援队组成,任务是灾后3天紧急救人。二是民间联合救灾联盟,由200多家各类NGO组成,任务是救灾物资配送及灾后建设项目。
耐人寻味的是,正当红十字会狼狈不堪时,壹基金的吉祥物李连杰突然在微博上小心翼翼地为前者说话:“要允许任何一个公益组织在成长过程中出现技术选择的偏颇。毕竟,红十字会在人类历史上做出过很多贡献。请大家对红十字会的工作给予支持。”但立即有网友指出,中国红十字会与国际红十字会并非一回事,二者也没有从属关系。国际红十字会在人类历史上的贡献,安不到中国红十字会身上。
平心而论,中国红十字会在历次救灾中,并非全无贡献,近年它也一直致力于摆脱信任危机。郭美美事件后,中国红十字会成立社会监督委员会,坚称要主动接受社会与公众的监督。就在雅安地震的前一天,该会常务副会长赵白鸽还在一个论坛上发言说,感谢社会公众对红十字事业的关注和监督,期望能与有社会责任心的公众一起携手,打造规范、透明的红十字会。
但至少到目前为止,这些努力与表态,并不能帮助中国红十字会摆脱信任危机。种种或真或假的丑闻仍如雾霾笼罩着中国红十字会,使其黯淡无光。
在我看来,人们对包括中国红十字会在内的官方慈善机构的不信任,根源在于对“官方”的不信任,而不仅仅是对这些机构本身运作的不信任。中国红十字会等慈善机构,本质上更像一个自上而下的政府机构,受中国政治体制的影响,它天生就有不透明、不公开、官僚僵化、封闭运转的特性。由于其官方背景,它很容易获得机关、国企与私企的青睐,进而获得大笔捐款,但这种青睐并非建立在真正的信任基础之上,而在很大程度上是利益交换的结果。企业向官方慈善机构捐款,更容易获得曝光度、政治奖赏、退税、优先拿到政府主导项目等利益。相较之下,欧美各国的红十字会虽也有半官方组织的色彩,但与中国红十字会不同,前者的运作基本是独立于政府的,其成员也不靠纳税人养活,更重要的是,其公信力基础是自下而上以志愿者为主的救援结构,以及透明、公开、接受监督与约束的运作机制。
中国红十字会还会再红起来么?这个问题没有统一答案。对政府而言,红十字会始终根正苗红,它将继续呵护乃至保护红十字会,因为如果没有红十字会,它就很难在慈善领域内实现“管理社会”的目标;对企业尤其是国企而言,红十字会也从未真正变黑,他们仍是最好的合作伙伴;只是对民众而言,红十字会要想再红起来,可能是相当艰巨的任务。因此,红十字会丧失的只是民信力,而非“公”信力。
遭遇严重而暂不可逆转的民众信任危机,这是中国红十字会的悲剧,但对中国公益的整体发展未必是坏事。信任危机导致红十字会垄断地位的削弱,民间慈善机构或可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越来越多的个体开始避开传统的官方捐款渠道,选择壹基金等民间公益组织,甚至委托“肉唐僧”、李承鹏等他们更信任的意见领袖。官方与民间在公益领域的此消彼长,正在微妙地发生。
尽管中国民间公益的空间和信任度在逐步提升,但它的组织化程度、专业效率及规模还远未达到欧美国家的水准。虽然已初步出现凝聚和联合的苗头,中国民间公益从整体来看仍似一盘散沙(五年前我曾作为牛博网汶川地震赈灾发起人和执行人之一前往灾区,当时民间公益的状况,与今日并无大异,只是今日多了个壹基金)。壹基金之外,并无二基金、三基金;“肉唐僧”之外,也并无第二个“送饭党”。“肉唐僧”常为自己的模式无法复制而焦虑,他也许没发现,问题在于人们不是信任他创造和提供的制度,而是信任他及其伙伴的人品。事实上,“肉唐僧”模式高度依赖于其个人人脉和个人风格,很难真正实现组织化,也就谈不上可以复制的制度。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民间力量对官方形成某种挤压或挑战,那么官方的容忍度会有多大,谁也说不准。一个全能政府不会乐意见到自己习惯插手并管控的领域为各路人士“摇起而横奔”,它很可能会有所举措。一旦强硬措施出台,那么目前如沐春风的壹基金、“肉唐僧”等组织或个人,将不得不发现自己正置身于寒冬之中。
from 创造社新任社长宋石男 http://ssnly100.blog.163.com/blog/static/115633920133257385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