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20 January 2013

李偉才 - 產權界定可助脫貧?

信報   2013年1月21日

第三世界的眾多國家為什麼長期陷於貧困和落後?我相信這不但是國際問題專家的疑問,也是每一個關心世局的人心中的一大困惑。

雖然今天已經沒有人敢於公開聲稱這是因為「當地的人又蠢又懶」,仍有不少人樂於指出,這是因為當地政府貪污腐化缺乏效率、種族間的紛爭不絕戰事頻仍、市場經濟落後資源運用失當,以及教育落後不注重人才培養等等。

2000年,秘魯經濟學家赫爾南多.德索托(Hernando de Soto)寫了一本名叫《資本的秘密》(The Mystery of Capital)的書,受到西方頗大重視(包括佛利民和戴卓爾夫人的讚譽)。書名還有一個副標題:「為什麼資本主義在西方取得成功,在其他地方卻遭了滑鐵盧?」(Why Capitalism Triumphs in the West and Fails Everywhere Else)。而這亦正是德索托在書中致力解答的「懸案」。

按照德索托的分析,問題癥結在於「私有產權的界定」。在許多發展中國家,人民之所以貧困並非因為他們沒有資產,而是這些資產如傳統的耕地、樹林、山中的礦藏、漁獲豐富的水域,甚至他們自己所住的房屋和擁有的牲口等,都沒有法定的機制被轉化為可運用的資本(liquid capital)。這些資產的價值其實十分龐大,因此要幫助這些人脫貧,私有產權的清楚界定是最重要的第一步。

表面看來這一分析十分言之成理。而身為一個拉美的學者,德索托想協助第三世界人民脫貧的誠意亦毋庸置疑。但事情真的這麼簡單嗎?這項建議提出至今十多年,有多少人因「產權釐定」而受惠?

不少學者指出,過去大半個世紀以來,透過「圈地」(enclosure)的驅逐和強佔,才是第三世界中的現實。也就是說,在市場化的巨浪底下,「私有產權界定」的最大受益人不是當地的居民,而是企業(發展商)。而在西方主導的全球化浪潮下,更多的是富可敵國的跨國企業。在這一浪潮下,大量「公共產權」(public property rights)被轉化為「私有(企業)產權」(private property rights)。而大量痛失家園的當地居民被迫進入城市成為低下層的受僱勞工。

也就是說,真正的悲劇不是環保人士所說的「公地悲劇」(tragedy of the commons),而是資本主義膨脹下的「公地死亡」(death of the commons)。「產權界定」的分析並非沒有道理,但現實和理論之間就是有如此巨大的差距。



from Vicsforum - One man's forum http://vicsforum.blogspot.com/2013/01/blog-post_7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