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27 January 2013

朝鲜把第三次核试验矛头对准美国

朝鲜称将进行第三次核试验,这一次瞄准美国,该声明引发美国担忧。美国非常担心朝鲜的核武器和导弹计划取得了重大进展。

华盛顿——朝鲜在周四声称,将会把美国当做武器计划的“目标”,并将进行第三次,也是一次“更高水平”的核试验。 就在奥巴马政府希望集中主要外交努力遏制伊朗不那么先进的核计划时,朝鲜这种直接而明确的威胁向奥巴马发出了巨大的挑战。

朝鲜不顾联合国要求准备进行新的核试验,这也将是执政能力尚未经过考验的朝鲜新任领导人金正恩(Kim Jong-un)执政以来的第一次核试验,同时也是一个最明确的标志——金正恩将追随其独裁的父亲的步伐,推进核武器计划,分析人士称,该计划日益成熟。

联合国安理会(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曾在本周通过决议,谴责朝鲜迄今为止最成功的一次火箭发射,并加大对其制裁力度。朝鲜国防委员会(National Defense Commission)的声明就是对该决议做出的回应。朝鲜的最大的盟友——中国这一次对联合国决议投了赞成票。

就在美国情报机构表达相关担忧的时候,朝鲜发出了比过去更加明确和具体的威胁。美国情报机构担心,尽管国际社会长期以来对朝鲜施加制裁,但该国的核计划和导弹计划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朝鲜明确地表示,而不是暗示,该国现在将以美国为目标实施核计划。朝鲜在过去只是有类似隐含的表述,例如,该国的宣传海报中有朝鲜导弹命中貌似美国国会(Capitol Hill)的目标。声明还明确表示,以后不会再进行朝鲜半岛“无核化”对话。在过去二十年间,外界与朝鲜方面一直断断续续地进行对话,目的就是实现无核化。声明称,“朝鲜不掩饰将继续发射卫星和运载火箭,以及进行更高水平核试验以瞄准朝鲜人民的宿敌美国”。 

但声明还是重复了过去的说法,称核计划意在威慑。

鉴于朝鲜的真实意图一直很难揣测,这份由朝鲜最高军事机构发表的声明也许是这个缺乏安全感,又极端贫困的国家的又一次虚张声势,目的是为了勒索西方国家,获得更多援助,奥巴马曾发誓要终止这样的恶性循环。当美国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时,平壤方面的公开声明通常就会变得言辞激烈。

但这一次,美国官员已经再次表达了对朝鲜意图的担忧。情报官员认为,朝鲜近期的远程火箭试验获得了成功,其射程远达菲律宾,并将一个洗衣机大小的卫星送入了轨道。虽然卫星后来出现故障,但此次发射说明,朝鲜已经有能力把导弹发射到比以前更远的目标。

美国情报官员在近期表示,朝鲜导弹的射程最远可能到达夏威夷,要想达到美国本土,至少还需要三年,或者更长的时间。

 美国情报官员也开始担心,最近这次火箭试射表明,朝鲜新任领导人可能已经打定主意,为保住权力,对抗西方这一策略,可能会比尝试进行困难重重的经济改革更容易成功。

核试验可能会在朝鲜东北部邻近中国边境的丰溪里试验基地进行,朝鲜似乎正在为其做准备。但美国国防部长利昂·E·帕内塔(Leon E. Panetta)周四告诉记者说,“坦白说,朝鲜有这个能力,在进行核试验的时候让人很难判断他们是不是在进行试验。”

因为试验是在地下进行的,美国间谍卫星在试验基地看到的活动无法准确预测出试验将在什么时候进行。过去10年中,朝鲜有时候会假装筹备,但实际上只进行了两次爆炸:2006年的一次尝试后来被认定失败了,四年前在奥巴马上台几个月后进行的试验则更成功一些。那次试验让奥巴马政府对朝鲜强硬起来,也使奥巴马政府对尝试与朝鲜深入接触非常谨慎。

作为对朝方声明的回应,白宫周四宣称,该声明是“不必要的挑衅”。白宫新闻发言人杰伊·卡尼(Jay Carney)告诉记者,“进一步的挑衅只会加剧平壤的孤立”。每一次朝鲜发出威胁、发射导弹或公开了新的核设施后,白宫总是有类似的说法。

然而,更深入的孤立似乎并不是年轻的金正恩最害怕的。中国为朝鲜供应能源和部分食品。其领导人也劝诫金正恩和他父亲保持克制,不要挑衅,但截至目前,中国并没有因他们一意孤行而切断对朝鲜的援助。中国官员已经在同美方官员举行的会谈中明确表示,与朝鲜长远发展核能力和导弹能力相比,他们更担心朝鲜不稳定。

“如果你回头看过去这四年,”一名前政府官员最近说,“我们根本就没能让中国改变立场。”

朝鲜在声明中说,下一次核试验的本质将有所不同。很难判断这么说意味着什么。这可能表明,朝鲜将试图向外界显示,自己能生产一枚小到可以装在导弹上的弹头,但将弹头小型化的技术难度非常大。

这也可能意味着,朝鲜计划尝试对铀武器进行首次试验,该武器是由一项新的铀浓缩项目制造的,朝鲜曾在两年前向一名到访的美国科学家展示过。朝鲜之前的两次试验用的都是钚,收集钚的反应堆现已被关闭。铀浓缩为朝鲜扩充武器提供了另一个途径。美国情报官员表示,他们相信,朝鲜拥有的钚足够制造大致6到10枚核弹。



from 纽约时报中文网 http://cn.nytim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