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八大後習近平接任總書記,例必身兼中共中央對台領導小組組長,今後對台工作可否出現突破,兩岸會否啟動政治談判,都是大家關注的焦點。《明報》12月17日刊登台灣副總統吳敦義12月11日在台北總統府接見香港新聞界友人的訪談錄,內容大抵上可以幫助讀者了解台灣對兩岸的進一步政治談判的期望和戒心。
胡錦濤在十八大的報告中已清楚說明:「希望雙方共同努力,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下的兩岸政治關係,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商談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穩定台海局勢;協商達成兩岸和平協議,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前景。」
大陸意欲在「大三通」和「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之後,進一步邁入「先易後難」的「後難」階段,商討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以及和平協議,無疑已成為下一步的政治目標。
接替胡出任對台小組組長的習近平,被兩岸若干媒體形容為一個「知台派」,因為打從1985年出任廈門市副市長以來,一直到2002年從福建省長轉調浙江省,習近平一共有17年對台工作最前線的經歷,甚至到了民企最為活躍的浙江省工作之後,習對積極引入台資亦毫無鬆懈,一年不到的時間,台資企業迅速增長,蕭山投資環境的綜合排名更擊退蘇州昆山而一躍成為首位。
因此,在習的領導之下,大陸對台工作謀求突破的決心不容懷疑,然而,如何維持對台政策的延續性及一致性而同時有所作為,台灣方面的態度亦需要納入這個等式(equation)之中。
吳敦義在訪談錄裏面有幾個扼要值得注意。首先就是他強調「國家」的存在與否不能以大小定論,他以公司比喻國家時說:「中華民國股份有限公司並沒有消失在全世界的企業名錄當中……儘管小,但在全世界200個國家當中來說名列前茅,規模、出口、競爭力等方面都排在前列。」
他又列舉了多個台灣「核心價值」,突顯了兩岸制度之不同,甚至比對岸優勝。例如他說台灣「從自由度、民主、法律法制、保障人權,都是全世界最高的國家之一」,又說「論規模、營業額,是遠不如那個中華人民共和國股份有限公司,可是論這個公司經營的效率,他對公司的治理,他對顧客、對員工、對社會、對環境、對人類文化文明的,我們做的表現是優秀的」。
強調守信和以民為先
雙方大小懸殊、制度不一,怎生開展一個關乎台灣存亡的政治談判?吳敦義引用了今年4月1日他在博鰲會議時面告副總理李克強的一段16字真言(求同存異、兩岸和平、講信修睦、民生為先),強調守信和以民為先的先決原則,而這正正就是台灣對未來政治談判的期望和戒心。
吳敦義以大陸與周邊國家發生島嶼主權爭執為例指出,「我跟克強先生講,你對四周鄰國一定要守信用,睦鄰為善,這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根基,對鄰居都要講信修睦,難道對海峽對岸的台灣不講嗎?」過去國共兩次合作的經歷,吳敦義當然不會不知道。
台灣坐上談判桌最大的籌碼,就是吳敦義所講的「民生為先」,即台灣人民認為最有利的,政府就應依循,「台灣這2300多萬人民,雖然人數不是那麼多,土地不是那麼大,但是他可貴的是實踐國父孫中山的建國的理想」。孫中山的理想,就是民族、民權和民生主義。
今天台灣無論哪一個政黨執政,如果沒有民意基礎作為後盾而貿然與對岸開展政治談判,是不可能想像的事情。
一國兩制是否欠缺一點說服力?
一國兩制是大陸統一台灣的論述基本,香港已實行了15年,這個櫥窗在台灣人眼中有何評價,香港這個試點有沒有成功說服更多台灣人接受一國兩制呢?台灣陸委會今年4月一項民意調查顯示,「公開主張兩岸統一」的比率,無論是「維持現狀以後統一」的8.2%,還是「盡快統一」的1.5%,總數不足一成,換言之,不主張統一的達到九成以上,儘管主張「維持現狀以後再決定」的32.4%,仍然各選項之冠。
今天站在香港這個角度看海峽關係,難免令人覺得我們的一國兩制是否欠缺一點說服力?
from Just Getting By http://1in99percent.blogspot.com/2013/01/blog-post_4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