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介民
習李第五代接班的「新政」氛圍,是否為中國改革的機會之窗?
第一個測試它的事件已經發生,而且結束。(註一)
南周抗爭的火苗如此快速被揉熄,為什麼?
因為,這把火若燒起來,媒體就成了當權派擔憂的「政治特區」,而《南周》就成為「特首」。
回頭看,中共在「南周事件」爆發的同一天,就已經祭出令旗,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終結此戰役。一月七日,中宣部指稱:事件中有「境外敵對勢力介入」。這一定性,勝負已決,開始清理戰場了。(註二)
「境外」這說法,引人遐思。
陳光誠算境外勢力嗎?
中共所指的「境外勢力」,就是港、台公民團體、知識界文化界人士的連署聲援,以及難以計算的、來自「境外」的網路鄉民,甚至還包括流亡紐約的陳光誠。
這頂帽子戴得很大、戴得很急。它很容易反彈,也會產生副作用。但北京顧不了這麼多,為了急急滅火,先扣上帽子再說。
自1989天安門鎮壓以來,香港公民關注中國人權,這個「境外勢力」的存在,中共已經習以為常;1997主權轉移之後,香港納入中國領土,作為「境外」,香港人如今是在「一國兩制」的緊箍下,求取社會生存權,自保而已。然而這幾年,香港這個「境外」卻讓北京吃不消。
身在台灣的我們,馬上會想到:北京不是經常說,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它需要你、想要統你的時候,就跟你親呼呼、認親戚;當它不高興、防備你的時候,就說你是「境外」,而且不只是「境外」,這些支持《南周》爭取「編輯自主、言論自由」的台灣人,一瞬間還成了「敵對勢力」。
北京鎖國,外人罵不得
「境外勢力」,包括台灣,不許干涉中國內部事務。這是「鎖國」,關起門來搞自己的。中國人的家務事,外人說不得,罵不得。
顯然,北京很擔心台灣的民主運動、公民團體「涉入」中國的社會抗爭。而這一次「南周抗爭」,台灣民主運動的論述(反媒體壟斷,「挺」南周)、戲碼(一人一照、參與連署)、符碼(唱「美麗島」),都通過香港、或甚至直接流入中國,現身抗爭現場。
但是,仔細核對事件發生的時間序列,會發現:絕大多數來自台灣的聲援,都是在一月七日中宣部的「境外論」發表之後發生的,而且規模小、本地的媒體效應也不顯著。
因此,「境外論」這個說辭,是預防性的、自我實現的預言:
中共害怕、或不希望發生的事情,它預先提出警告,然後,可能正因為警告本身提醒了(潛在)抗爭的人們,有個「境外」可以伸出援手,使得「事情」真的如警告般發生了。
但是,中共的「境外預感」,也有若干真實的成分。
隨著中國留台學生的增加,「生活在台灣」的實境感,讓台灣的「境外行動消息」傳回中國的頻率與流量也大增。
「中國因素」與「台灣因素」
隨著兩岸經濟社會關係密度的增高,跨越海峽的公民社會串聯,是不可避免的趨勢。此番南周事件,適值台灣反媒體壟斷運動的高峰,兩邊相互激盪,打氣加溫,抗爭的技術與靈感匯流分享——對中共很陌生,對台灣也是嶄新經驗。更值得注意的是,台灣公民社會中不同價值、政治傾向的人士,都同步發出聲援、或連署同一份聲明。要求「言論自由、媒體自主多元」,使立場相異的人們聚在一起行動。
來自台灣、在北京工作的張釗維(紀錄片導演、製作人)在FB上說:我期待這樣的「中國因素」跟相應的「台灣因素」相互碰撞激盪!
不知道他所指的「這樣的『中國因素』」是怎樣?但中生在台灣熱情支援反媒體壟斷運動;艾未未舉著「反對媒體壟斷… 我在北京草場地守護台灣」看板的照片,在網路流傳。
中生、艾未未的行動,讓國共合作、蔡衍明等跨海峽資本家造成的負面中國因素形象,扳回了一點正面意義。
伊能靜,這幾年在中國「跑電視選秀節目搵食」,卻在南周事件中發微博、挺南周,「一個褪去光環、主要靠大陸工作生活的藝人,卻越來越多的為公共事件發聲了。」(梁麗沙,〈伊能靜,但伊不肯〉)。吃中國的電視飯,卻跟「人民幣」過不去。從溫州動車事故,到南周事件,伊能靜都發言,還被「請喝茶」,而成為微博關注第一名。
台灣藝人在中國挺南周,對中共而言,算「境內」,還是「境外」?
伊能靜,是輸出中國的「台灣因素」嗎?
還會有更多的「伊能靜」嗎?
***
[註一] 廣州的《南方周末》遭中共宣傳部門強迫修改「新年獻詞」,引發抗爭火花,但短短幾天內就遭撲滅。此次抗爭一開始聲勢不小,消息傳遍中國各地與港台,得到無數讀者、網友的支持,許多人親自到南方集團總部圍觀、打氣。事情起因是,《南周》編輯部預定刊登的賀詞,打著「中國夢」的旗號,鼓吹「憲政夢」。中國各地進步派有默契地,相繼以「行憲」、「憲法」框架起推動政治改革的戲碼。在一個「由共產黨領導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裡,反對派要求當政者行憲,意欲以中共自己制定的「憲法」來框限它,實在低調、迂迴、委屈、甚至超現實。但是,北京統治圈子連這樣的聲音也容不下,由此爆發了「南周事件」。一月三日《南周》被迫刊登遭到審查竄改的文字。事件在內部悶燒了幾天,消息在圈子裡流傳,並且有老編輯記者連署聲援。七日上午《南周》的編輯與記者群起抗議,對外發布消息,並且很快獲得海內外聲援。「南周事件」延燒之際,民間抗爭聲浪升高、外媒相繼報導,彷彿即將發生「大事」時,八日《南周》抗議員工已經接受了「和諧」方案,讓下一期準時於十日出刊,沒有開天窗。
[註二] 在中共政治史上,凡是被扣上勾結「境外敵對勢力」的人與事,就被上綱到「敵我矛盾」的層次,而不只是「人民內部矛盾」。此次,中宣部抬出「境外敵對勢力」這麼嚴厲的用語,顯示其對此事件之判斷,及其「急迫感」。
相关日志
- 2012/12/26 -- 断桥:网络实名制立法是一种懒政思维 (0)
- 2012/07/05 -- 曹林:传统媒体对热点新闻视而不见被边缘化 (0)
- 2010/03/23 -- 审查机器 (0)
- 2013/01/09 -- 没有谁能让我们真的跪下 (2)
- 2010/07/10 -- 万里长城永不到,翻墙代理用到老-悲哉!大中华局域网 (0)
- 2012/08/30 -- 德国之声:触动”刘翔符号”?东方卫报遭洗盘 (0)
- 2010/12/12 -- 可能吧:他们有很多敌人 (0)
- 2013/01/07 -- 悬崖边的南周 (0)
- 2011/03/24 -- 金融时报:中国的网络自由 (0)
- 2010/01/14 -- 评论中国互联网审查制度 (0)
from 墙外楼 http://www.letscorp.net/archives/44456?utm_source=feedburner&utm_medium=feed&utm_campaign=Feed%3A+letscorp%2FaDmw+%28%E5%A2%99%E5%A4%96%E6%A5%BC%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