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27 January 2013

難以明白-- 以色列

近年,以色列肆意攻擊巴勒斯坦人(下稱巴人)的照片開始在香港媒體、網上社群流傳,這也得力於西方,特別是歐洲傳煤報導角度的改變,網上媒體興起,巴人能夠將自己的訊息、照片發佈出來,加上以色列行為實在離譜,自從九零年代而巴和會以後,經過十多年,巴勒斯坦人開始將"邪惡恐怖分子的影像扭轉。

 

我不會講到猶太復國運動以及一次大戰後英、法帝國主義規劃在中東弄出的大問題,更不會討論宗教和種族的衝突,討論現代以色列國,僅從二次大戰後以色列立國開始以經能夠產生一個架構。

 

今天普遍印像,是以色列無比強大,可是在他們自己看來,以及以國存在歷史的一半時間都並不如此。

 

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區取得立足點,是因為一次大戰後佔領該地區的英國人許可,無論接下來英國對猶太復國運動的看法如何,事實是世界各地,沒有土地,居住在其他國家,受到歧視的猶太人,選擇到巴勒斯坦新的猶太社區重建家園。

 

佔據優勢的阿拉伯人和少數猶太人的衝突不可避免,而阿拉伯人同時對英國加以抵抗,猶太人也對英國人政策不滿,而英國則在兩者中搖擺,小心地維持隨時崩潰的統治。

 

二次大戰後,英國撤出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與猶太人的戰鬥無日無之,聯合國介入亦無調解的可能,沒有一個方案可以為兩方接受。阿拉伯人開始用軍隊圍困猶太社區,甚至耶路撒冷,以色列人組織國防軍(IDF)攻擊阿拉伯人,甚至成功圍困了埃及的部隊,最後以色列控制了聯合國畫定猶太地區的部分而立國,如非可能引起保護埃及和約但的英國出手,以色列的軍事行動將會繼續。

 

以色列立國的結果,是巴勒斯坦地區的阿拉伯人頓失居所,沒有阿拉伯國家收容的人,就變成難民,也就是現稱呼為巴勒斯坦人的一群。

 

以色列猶太人的成就無疑驚人,他們成功面對人數和裝備都遠優於自己的阿拉伯對手,當時武器供應不穩定,很多土製武器的情景,和世界上很多游擊隊類似,從英國人以及控制敘利亞地區的法國人來說,以色列人無疑是恐怖分子。

 

有幾點不可以留意,以色列猶太人的成功,實際上是證明了一伙人無路可退的時候的驚人潛力,阿拉伯人拒絕了成立巴勒斯坦及以色列兩國的決定,讓以色列猶太人已經走到絕路。

 

另一個還有兩個非常重要因素,將會持續支持著以色列國,第一個是世界各地猶太人的支援,這對於他們來說是近兩千年以來,首次回到故土,重建一個國家的機會,就算不是狂熱猶太復國主義者也會支持,別忙記在當時身為猶太人身份是個負資產,他們有不少人不止提供支援,甚至移居以色列國。

 

猶太人一向注重教育和累積財富,少數人在具住國有強大影響力,而其他人有一技之長者甚多,也有歐美先進軍事技能者,這些人對以色列建國的戰鬥,以及建國後迅速發展作用極大。

 

第二個重要因素是納粹大屠殺,導致數百萬猶太人死亡,這事件本身是歷史上最罪惡的事件之一,而過程的戲劇性實在無出其右。猶太人在歐洲多國被滅族,讓他們取得全然的道德高地,在歐洲大陸上,除了德國人永遠背負這罪責,所有被佔領國,重嚴重的東歐,到西歐的法、荷,所有被佔領國家機關都是共犯,最少也出賣過猶太人保全自己﹔而英、美也逃不過問題,因為他們不止對德國袖手旁觀,也拒絕接收準備離開納粹德國的猶太人。

 

一方面部分歐洲人實質地對猶太人賠償、補償,以色列國就成為受惠者,其次除非言論、動作傾向以色列,很容易會構成歧視猶太人的嫌疑,這讓以色列在國際上擁有不成比例的發言權。

 

納粹大屠殺對猶太人影響同樣地深刻,歷史中他們憑辛勤工作,經營的智慧,以及對後代的教育,作為自身安全的不二法門,當累積到金錢和專業技能,就算被歧視,還可以到其他地方,就算部分人受攻擊傷害,大部份還可以安然無恙,很多國家就算一時將他們驅逐,到需要金錢和專業服務時,最後還要將猶太人召回。

 

辛勤工作、經營的智慧、以及對後代的教育這秘方,反過來做成猶太人被認為貪財、奸詐,好耍手斷引來更大的歧視,不過再歷史中這個歧視到達一個平衡,他們自有其社會位置和生存之道。

 

接連兩件政治事件破壞了這個平衡,第一件事共產蘇聯的出現,第二是納粹黨在德國上台。共產主義理論並無民族歧視,種族歧視反而在沙俄存在而被共產黨攻擊,不過共產革命也容不下猶太教,以及猶太人的財富,隨著30年代蘇聯完全獨裁化,反猶太成為主流,歐洲領土第一大的國家,並不能為猶太人提供出路,猶太人的學識和財富無法為他們提供保障。

 

同時以反猶太作為剛領的納粹主義在德國出現,思想絕對而狂熱,更非猶太人傳統方法所能應付,時值經濟衰退,難民不受歡迎,受困在歐洲的猶太人走隨納粹德國侵略狂潮,一批一批地射殺和毒殺。

 

倖存者和世界其他地方的猶太人戰後反思很自然得出幾個結論:

 

1) 辛勤工作、經營的智慧、以及對後代的教育面對新的政治主張已經無法提供安全保障

2) 世界變得更加危險,以前的排猶,驅趕、設立禁區、殺一些人已經不算甚麼,最新方法的是種族清洗,全國逼走猶太人不特止,還會把他們全部殺光,一個不留。

3) 沒有一個國家可信,也沒有國家會提供援手。

 

結論就是作為對應,除了金錢和知識已經不足夠,必須有一個猶太人的國家,然後有武力保護自己。

 

身處現代開放先進的社會,我們很難理解這種想法,將這個想法延伸出去也極為危險,可是作為華人有個理解的方法。

 

歐洲人對滿清政權統治的中華地區入侵始於1839年,隨著軍事接連失敗,華人開始受到嚴重歧視,發展到高峰為甲午對日戰敗後,歐洲各國用武力割據和強行租借,同時日本冒起,最後演變成對中國全面入侵,佔據過半國土,中國人死傷數千萬計,財富大部份被掠奪和破壞。

 

在這種背景中,產生上一、兩輩華人對日本人以及歐洲人的討厭、反感,特別是南京人、東北人對日本人的咬牙切齒,而對比起來,猶太人已受歧視鎮壓自羅馬帝國開始,失去宗教聖地和歷史土地家園也自那時開始,而納粹德國在幾年之間,讓歐洲三分二猶太人口消失,所有財產毀滅,這個影響,比起中國人所受的傷害,要深刻多少?

 

我們可以批評以色列有違人權,不文明,多次發動戰爭,這些都是事實,可是這些對以色列看來構成多少問題? 這些價值在他們看來都不比安全問題重要,實際上直至今天,他們仍然用一個戰爭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在戰爭中多數人都相信醜惡地戰勝比起有風度地戰敗來得要好。

 

阿拉伯人的看法其實也相似,他們本來就對西方的價值觀有所質疑,西方來的無論好醜,種會被看成有問題。當然,歐洲國家沒有為中東帶來多少建設和利益,以色列問題,在的阿拉伯人看來是歐洲人製造問題,卻在的阿拉伯人為主的土地上,為歐洲人買單。反以色列除了歷史宗教因素,也是阿拉伯反帝國反殖民運動的一部分。

 

打勝仗立國的以色列人,一方面為自己憂慮,他們佔有少許地方,地勢脆弱,軍隊需然是氣和戰技都還可以,不過裝備差劣,無法補充,以色列也沒有工業基礎,經濟能量不足,社會建設落後,缺乏天然資源,所有工作都投入到改進國家安全上。

 

另一方面,以色列人自信滿滿,立國之初無比惡劣的情勢中,他們都取得勝利,有甚麼不可能呢? 他們的動用武力,接連主動出擊,取得更多土地,第二次中東戰爭,所謂蘇彝士危機,新生國以色列竟然串某英國和法國,企圖奪取西奈半島(蘇彝士運河由英、法佔領),在1967年的戰爭更加藝高人膽大,動用全國空軍,向埃及、約旦、敘利亞三國發動空中突擊,三國空軍的主要戰鬥力催毀,繼而出動地面大軍,六天內取得戈蘭、西岸、西奈國境地理上,軍事上穩固的地區,至此才完全奠定以色列國的基本國境。

 

以色列至此開始部署守勢,問題是阿拉伯國家本來就不接受以色列立國,軍事不斷蒙受失敗,所以除了發動戰爭,收復領土,於他們看來是義務,也別無選擇。

 

這場可謂終極一戰的戰爭,由阿拉伯聯軍全線攻擊開始,以色列很遲才收到情報,來不及動員,少數以色列部隊被埃及軍和敘利亞軍淹沒,約旦甚至伊拉克軍都來助戰,蘇聯大量提供給埃及和敘利亞的武器發生作用,破壞以軍的反擊,軍火短缺、幾乎被敘軍突破北部的以色列,有人以為有再次亡國的危險。

 

經過長時間激戰,以軍奇跡地攻入埃及和敘利亞。最有因為蘇聯提出直接干預向美國施壓,這次在猶太教贖罪日開始的戰爭結束,極細小的地區動用大量軍隊和重型武器,引致雙方都傷亡慘重。

 

這次戰爭的意義是,對阿拉伯人來說,以色列已經不可能被消滅,就算再多的武器,再好的準備,再好的計劃,全面毀滅以色列看來不再可能。一方面以色列並非像以前戰例顯示那樣無法戰勝,不過就算開始取得一兩場大勝,以色列還是可以爬起來繼續打,甚至打勝。有些國家開始思考新的方向。

 

對以色列來說,贖罪日戰爭表明,阿拉伯人要認真起來,是可以戰勝以色列的,以色列人對阿拉伯人沒有甚麼先天優勢,戰爭中如果運氣不好,處理失當便會亡國。何況每五年經歷一次上萬傷亡,戰車飛機損失以百計的戰爭,都不是以色列願意接受的事。

 

經過長時間醞釀,以色列和埃及簽署和約,結束戰爭,加上伊斯蘭革命,阿拉伯聯合全面瓦解。表面上以色列實施了第一次土地換取和平政策,用西奈換得和埃及退出戰鬥,實際上分化了阿拉伯人,同時因為埃及變得親美,一次過解決以色列面對兩面戰爭的問題。由19481979,以色列終於可以沒有滅亡的危險,立於中東地區。諷刺的是,以色列的成功並不只是通過戰爭,而是通過外交以及和美國盟友的關係完成,這兩點成為至今仍然重要的新元素。

 

以色列一方面和親美的阿拉伯國家降低敵意,對於敢於向其作戰的國家發動戰爭。巴勒斯坦理解放組織除了繼續,甚至加強恐怖活動以失去實際作用,因為這些恐怖活動也發生在歐洲、非洲各地,更加深以色列受害者的形象,經常成為可以用打擊恐怖主義作為作戰理據。

 

失去埃及制約,以色列侵入南黎巴嫩,並長時間大規模介該國內戰,期間跟敘利亞發求生過中、小規模戰爭。

 

贖罪日戰爭後,以色列軍隊全面現代化,得力如美國的支持得到最先進武器,結合自身的工業,軍隊不止人員質素的提升,連武器也取得壓倒性優勢,必需指出這項優勢在先前戰爭中從來沒有。即使到贖罪日戰爭時,以過軍的武器供應還不全面穩定,級數也不見得比對手先進。

 

正是80年代,先進武器加上久經戰陣的軍隊,做成了今天,以色列無比強大的形像,而且因為一直和部分阿拉伯國家處於戰爭狀態,以色列對於運用軍隊,毫不遲疑。這時期最為經典的,莫過於以色列空軍用美製先進戰機,炸毀伊拉克建造中的核電廠。

 

80年代末蘇聯崩潰,不親美的阿拉伯國家失去支持,巴解在海灣戰爭中企錯邊,支持了伊拉克,結果支持度跌至谷底,後來和以色列局部和解後,巴解也自身分裂,各佔據一個巴人地區。

 

以色列沒有滅亡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阿拉伯國家本身的問題,除了多國政治制度落後,國內不穩,歷史以來阿拉伯地區就不是一個穩定的地區。穆斯林信仰本身沒有統一的教義和領導團體,時有教派衝突,區內也有不同派別的基督徒。阿拉伯地區本來就有很多民族、部落、家族,互相征戰並不是一個統一的地區,後來還有英、法、德,以及英、美、法、蘇各歐洲勢力競逐,尋找代理人。要不是以色列立國和阿拉伯民族主義反殖民兩股潮流,很可能阿拉伯各國各族各宗教派系自己已經大打起來。實情事,高舉協助巴人建國,消滅以色列的各阿拉伯國家,早在以色列立國後便各自秘密和以色列接觸,尋求各自利益,以色列對這些國家的分歧也一直充分利用。

 

中東的猶太人本來就長期身處這種情況之中,撇開猶太復國運動和納粹大屠殺,將以巴衝突看成中東自古以來宗教民族戰爭的其中一頁也無不可,這些戰爭,近至兩伊戰爭,還是血腥、粗暴,毫不顧全現代政治倫理和普世價值的。

 

以色列脅其強勢,簽訂和約,實際上有機會,用很低的條件代價解決問題巴勒斯坦問題。怎料拉賓被暗殺,以色列政局失去領導,政策和戰鬥毫無方向,其故不能在眾目癸癸之下上演納粹式大屠殺,退也沒有政府有足夠的威望和能力,作出另一個能實行的土地換和平政策。

 

至於自殺炸彈攻擊,可以物理阻隔巴人來防止,可是無論有意還是無意,其效果與千年以來猶太被趕進封閉的猶太區完全一樣。至於火箭,以色列勉強可以通過高價的火箭截擊系統降低,至於出動軍隊進工巴人地區,在近十年已經失去效果,從黎巴嫩,以至近年幾次進攻事件證明正規軍進攻城市村落並不有效,近十年來,以軍戰力更有下跌,作戰拖泥帶水,傷亡大增又沒有明顯成效果,難道他們打算永遠這樣拖延下去?

 

現在的情勢已無解決之道,以巴相方就算不計歷史問題,僅從近數十年事件已經高度不信任,不會相信對方會停火。巴人立國,以色列人不會放棄多少土地給巴人,而現有巴人區,海陸完全受以軍控制,實在無法用來立國,鄰國也不可能接收巴人並給予土地立國,僅土地問題就足以讓現況繼續僵持。

 

另外有一個想法是讓巴人融入以色列國,這個就算巴人放棄建國,以色列也不可能接受。因為這不只要分享資源,而且失去猶太種族建國這基本方針,在他們看來等如引狼入室,何況巴人人口眾多,就算投票,猶太人也不可能有優勢,這等如將以色列讓給對方,更不可能。

 

以現在來看,以色列人實在沒有必要解決巴人問題,巴人已被最少一半的中東國家離棄,除了伊朗還比較堅持用這議題做文章,其他國家不是自顧不遐,就是失去興趣。新近的發展,是埃及在革命後,宗教勢力抬頭,會有何作為,極需要注意,而敘利亞已經陷於內戰,而反政府派又發生分裂,戰事有可能再次向黎巴嫩擴大。沒有一個強大的壓力,巴勒斯坦人甚麼資本討價還價?

 

敘利亞政權實在不容樂觀,如果以色列害怕亂局,應會靜觀其變,現在卻整軍進攻顯然趁四鄰已無強敵,借機先回擊哈馬斯,一報數年前失敗的仇,借此立威再行圖謀。中東反美國家失去蘇聯的物資供應,又失去中間人調度,不止無力再打大仗,連協同一致立場也沒有方法,以色列得以毫無顧忌。

 

長期身處亂局,部分以色列人由被害者完全倒過來變為加害者,將加沙的巴人區,變成ghetto區,他們卻不當一回事,一方面將自己威脅無限放大,追求一種完全絕對不受攻擊的安全,深溝高壘,將自己國家圍得像中世紀堡壘一樣,像領主看著周圍的危險。反過來其實是在畫地為牢,將整個民族囚禁,為國家和下一代背上惡名,也是對國家被殺祖輩的羞辱。

 

九十年代以後機會已失,以色列繼續恃勢橫行,實際上不無虛怯,由立國至今仍處於戰爭狀態,價值觀扭曲,也難以見容於現代社會。



from 海舟書室 - Yahoo! Blog http://blog.yahoo.com/horatiowong/articles/92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