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振英上場後第一份施政報告,以近四分之一的篇幅去闡述他的房屋及土地政策,是整份報告中着墨最多的。但是他的房屋及土地政策方針與以往並無二致,具體政策操作更可謂藥石亂投。
這份施政報告數次提及「社會爭拗」,暗示他的無能只是因為遇上政治阻力,將失敗的責任先行以這種方式開脫。「社會對土地利用和基建工程經常有爭議,土地開發緩慢,樓房供應不足。」輕率地將原因歸咎為「有爭議」,卻沒有探討爭議的原因是甚麼,就定義為無端的阻力。將發展與停滯對立,將反對與阻力劃上等號,而沒有聆聽民意,平衡各方意見的誠意。有關房屋及土地政策的6,000多字中,就四次提到這些「社會阻力」,卻從沒有認真探討過如何凝聚共識,整個政策思維只是一人的長官意志。
梁振英的「短、中、長」期土地開發,看似很周密齊備,實質是藥石亂投。短期措施中,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綠化地帶、工業用地和提高發展密度等,皆無法說服公眾如何避免插針式發展,地皮加起來的總數看似驚人,但每個地方只建一兩幢樓,配套如何?地理位置如何?配套是否能應付額外人口?是否有必要將每區也建得像旺角一樣人煙稠密?這些都是無法釋除的疑慮。更可笑的是,這些用地分別於去年六月底和八月底已提出,又算是甚麼方向性的策略規劃呢?
一再「指示」「責成」各政府部門要「加快流程」,又如何說服公眾這些他自稱的「果斷決策」是經過深思熟慮?是否意味着過往的審慎規劃原則已被揚棄?長遠政策中,公眾最深的疑慮是向傾斜大陸的發展路向,以內地人為先的規劃綱領,深港融合從而破壞香港制度的憂慮。加上香港北區多數農地已囤積在少數地產商手上,如何避免利益輸送和官商勾結?
梁振英吹噓指未來數年的供應量會遠超過往五年(曾蔭權年代)的年均供應,但是細心一看,公屋建屋量要到2018年才增加,居屋供應只是「預售」樓花,而沙田和沙頭角的公營房屋,數量只有1,000個,更加是曾蔭權在2011年時提出的舊建議!而他提出的私樓單位供應,如何確保能達到他所說每年二萬多個的數量?現在發展商以擠牙膏方式逐少逐少供應新單位以催谷樓市,各地產商囤積在手待價而沽的土地儲備更是數以十萬呎計!政府連迫使地產商動土發展的措施也沒有,談何確保單位供應達到每年二萬個以上?
事實上,公屋建屋量只是一個表面的數字指標,公屋的申請資格決定了公屋的興建量應為多少。現時的公屋申請資格月入限額太嚴,過了公屋入息上限的人月入可能仍不過萬,但卻不可能負擔私人樓宇。由月入一萬至月入四萬,這樣龐大的人口,居屋要建多少才可能滿足需求?而如果放寬公屋的申請資格,又必然會使輪候公屋的人龍更長,除非收緊申請者的身份要求。因此,兩害取其輕之下,居屋的建屋量有必要增加,同時也要冷卻私樓的炒風。另一方面,現今私人樓的設計只為賺盡每分每毫,令香港出現買私樓者負擔超高樓價之餘,生活質素比起公屋居民更差。梁振英的施政報告卻只關心私樓的供應量,沒有觸及各類型房屋的比例問題,一味強調多,以樓花數字濫竽充數,亦不理會建屋的設計和地區規劃,只是亂糟糟地左拼右砌一堆數字交差而已。
實際上,公眾現時關注的,是舊有發展模式無法讓普羅大眾各自發展,土地的發展權和土地利益把持在少數既得利益者手上,政府各項措施卻又以他們為中心,無疑是抱薪救火與虎謀皮。以發展工廈為例,在政府「活化」政策下,未活化,租金和售價便已先炒起了,最終發展出一幢幢孤立在工廠區的新「豪宅」,普羅大眾仍然只能望樓興嘆。而新界發展,政府又給予幾大地產商以千億計的利益,這些落成的私樓如何確保不閒置,目標是港人,售價合理,面積合理,針對這些問題的徵結,施政報告完全付之闕如。
梁振英把施政報告當成競選宣傳品來寫,通篇都是些「責成」、「指示」的上而下式長官意志,只懂拋出「提高居住面積」等的宏圖遠景,但毫無執行方向和策略,甚至將前任的功課抄過來當成自己的新構想。如此藥石亂投的房屋政策,未來香港的規劃只會陷入恐慌式的慌亂和更堅實的官商勾結、利益輸送之中。
from 離經誌 http://astrophellic.wordpress.com/2013/01/17/%e8%a7%a3%e8%ae%80%e6%92%95%e6%94%bf%e5%a0%b1%e5%91%8a%e7%b3%bb%e5%88%97-%e6%88%bf%e5%b1%8b%e6%94%bf%e7%ad%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