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15 January 2013

中共舆论引导陷泥沼 “笔杆子”难抵民意汹涌

在2013年开年伊始,中国国务院多项新政策陆续出台,时间节点上距离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也愈来愈近,但是在这其中,有学者注意到,国务院曾一再提及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却依然“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而就在两个月前的2012年10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在部署四季度工作时明确提出,要制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当场承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总体方案争取年内出台。但截至今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又再度折戟,有学者称阻力源于“国企”。对此分析指出,且抛开事情本身,就如同之前的各地高考改革方案一样,在中央政府对外已经放声之后,政策却无法在各部门、各地方施行下去或遇到重重阻力,这种事件不仅让中央政府的社会公信力大打折扣,更让很多民众对其形成“无能”和“政令不出中南海”的影响,这种情况是否会在李克强出任国家总理后继续存在,值得关注。更有观察人士指出,中国政府层面在提高民众收入、完善医保体系等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为什么没能在舆论宣传上将这种努力呈现出来,反而让一个未能及时出台、极为“务虚”的总纲占据媒体头条,从而引起如此大的争议,“或许曾以‘笔杆子’和‘枪杆子’建立政权的中共应该考虑一下学会在这种问题上加强舆论的引导和宣传了”。

“小事”未能引导大舆论

《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于2004年开始起草,在2010年初和2011年12月,曾两次上报国务院,但均未获通过。2012年,这一方案最初定于6月底出台,但数度推迟,坊间普遍期待将于12月出台——10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把制订这一方案作为四季度工作提出。同时《人民日报》和新华社两大官方媒体推出社论,认为“分配制度改革释放发展红利”,为中央行为摇旗呐喊。但现在,最新的消息是,可能要到2013年3月“两会”后才会公布。在新华社近日刊发的“2013:中国热点前瞻”,正式确认原定2012年出台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因故推迟。至此在2012年被人们寄予厚望、热烈期盼,此前相关部门一再放话在年内肯定出台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宣告难产。而在大陆网络上,有所谓知情人士透露,方案之所以未能出台仍是源于“国企”的阻力。

消息一出,无论是媒体还是民意都呈现出骂声一片的一边倒局面。矛头所指,不仅指向阻碍改革的既得利益集团,甚至延伸到了评价中央政府“无能”的境况。事实上,即使从“分配收入改革制度”这一项政策来说,虽然改革总纲没有提出,但中央包括各地都在“春雨润无声”的进行改革。在中央层面,医改正在稳步推进,企事业退休职工的工资也再一次实现“连跳”,农民在征地补偿、减免税收方面也得到了很多的利益。地方层面,无论是普通家庭孩子上学还是各地最低工资线的一再提高,都是一种极少被人关注但也属于改革的内容。

因此有北京观察家很不解,为什么很多政府已经切切实实做的事情,政府却不能进行有效的宣传和引导,反而在“总纲”这一类极为“务虚”的政策上连连失分呢?为什么这些正在改变中国的小事却不能被民众关注,影响大舆论的轨道呢?从今天情况来看,曾经以“煽动”民意、制造舆论起家的中共,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微博时代已经出现面对舆论捉襟见肘的境况。如微博实名反腐、如“南周”事件的发酵、乃至之前薄熙来事件,屡次事件之中,政府总是沦为被动的一方,被舆情逼的一退再退,民意汹涌,物议纷纷。当然,中共在这些问题上的确是罔顾民意,很多决定也是“拍脑袋”形成的,但是更核心的要素在于今天的官民交流总是处在两极之上,完全不是在同一个话语语境,以至于造成这种无论政府说什么民众都不相信的境况。

例如在这次“收入分配改革”争议中,《南方周末》在《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方案》一文中将阻碍改革的力量直指“国企”,称“八年来,一项致力于改善收入分配的顶层设计方案始终难产,映射出改革进入深水区的艰难现实”。学者刘胜军则表示,通过此事可以看出,“中国有话语权的人都在既得利益集团当中”,更有网民直截了当的提出“为啥针对群众都是最严厉的,而且说出台就出台,毫不犹豫,而针对官员和特权的就那么难产呢”?

实际上,不仅是“收入分配改革”的议题,在很多其他社会议题如“周口平坟”、如“计划生育”改革等,中共都面临一个尽管做了很多事情,但是由于舆论宣传赶不上社会批评的步伐,而导致的官民对立、不信任情绪加深的局面。例如在2012年所媒体所讨论的“周口平坟”问题上,虽然河南省政府一再声称是为了扩大耕地,但是民间舆论中却在传播的是推土机强行推倒坟墓的照片,以至于包括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在内的整个河南省高层被套上一个只为政绩,不顾民生疾苦的帽子。可是在这次“平坟”过程中,是不是按照既定的规章流程与民众签署协议进行了相应的赔款?所征来的土地是否的确是按照规划进行开发?这些问题河南省政府虽然已经扎扎实实做了,但是却没有通过正确的渠道向外界进行传递,以至于处处被动。因此有学者建议,为什么河南政府就不能召开一次记者会,将河南平坟的经验和教训向外界进行公布呢?在响应外界质疑的同时还可以让政府在民众心中得分。

言而无信引反弹

从舆情上来说,无论是“分配收入制度”改革的讨论,还是“周口平坟”的质疑,民众这种“口诛笔伐”折射出政府目前在引导舆论上的有心无力和难有作为。这种政府网络舆论危机,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显得尤为突出。针对如高考、如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这一类普通民众关系的事情,如果政府不能做到“一个唾沫一个钉”,而是言而无信,就势必会引起反弹。因为每个人都已经成为信息渠道,都可能成为意见表达的主体,以往只有权势阶层和知识精英拥有话语权,已经正在了普通公民包括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的手里。这意味着如果政府不能在关乎普通公民生活的政策上有所作为的话,势必面临批评和指责。

另一方面,即使从政府方面来说,政策和策略是一个政府的生命。“令而难行,宁勿令也”、“法令不可数变,数变则烦”。如果政令朝令夕改,既有损政令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还有损政令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这种仓促与恣意是渐渐消磨国民信心的“锉刀”。

如果一个政府亲口对自己的国民做出的承诺却总不能按时出台,那不仅会让老百姓感觉到无所适从,更有损政策的公信力。很可能,即使是制定出很好的政策,科学合理,能够惠民,但因为公众这种“将信将疑”“静观其变”的心态,对其不信任,拒不执行,或者敷衍塞责,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形成恶性循环。拉低整个社会的诚信度和健康性。有网民称,对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希望中国政府在有个“准谱”的情况下再向外发布消息,免得民众再次“空欢喜一场”。

相关日志



from 墙外楼 http://www.letscorp.net/archives/44412?utm_source=feedburner&utm_medium=feed&utm_campaign=Feed%3A+letscorp%2FaDmw+%28%E5%A2%99%E5%A4%96%E6%A5%BC%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