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10 March 2021

中國增加軍費投入 「第一島鏈」中美對抗加劇

周五(3月5日)中國宣佈2021年軍費開支增至1.355萬億元人民幣(2090億美元),比去年增加6.8%,增幅略高於同年中國的經濟增長水平。

解放軍代表團發言人3月7日在北京對於2021年中國國防費預算增長6.8%做出回應說,「天下並不太平,國防必須強大。」

在中美圍繞台灣和南海緊張對峙持續的大背景下,中國增加軍費開支的消息再次引發東亞軍備競賽的擔憂。

就在中國總理李克強在北京的人民大會堂做政府工作報告強調增加軍費、加強練兵備戰的時候,有報道說,美國正計劃增加投入274億美元在「第一島鏈」建立「精確打擊導彈網絡」。

「第一島鏈」

所謂「第一島鏈」即從北部的千島群島開始,向南經日本,台灣,菲律賓到加裏曼丹島等圍繞中國的一連串島嶼。

朝鮮戰爭開始後,後來擔任國務卿的杜勒斯1951年提出在海上遏制共產主義蘇聯和中國的島鏈戰略。

美國將軍麥克阿瑟把在第一島鏈中間的台灣島比作在遏制共產主義戰略中「不沉的航空母艦」。

過去一兩年中美關係驟然降溫後,中國多次預警美國,一個中國的原則是中美關係的政治基礎,台灣是「不可逾越」的紅線。

2019年五角大樓關於中國軍力的年度報告指出,解放軍對美國及其盟友執行反介入戰略,防止他們在中國沿海以外「第一島鏈」、甚至西太平洋的一些海空區域自由行動。

報告說,中國軍隊賴以執行該戰略的手段是部署射程更遠的導彈和增加在空間部署探測系統。

美國擔憂

「日經亞洲」新聞3月初報道說,美國印太司令部向美國國會提交了太平洋威懾計劃,其中的核心建議是針對中國加強常規威懾,即沿「第一島鏈」建立針對中國的導彈網絡。報道說,這是今後6年美國在印太戰略區投入274億美元部署的一部分。

建議說,「美國未來面臨最大的危險是常規威懾持續衰減。缺乏有效、令人信服的常規威懾,中國會在地區和全球範圍冒險採取行動,替代美國的利益。隨著印太軍事平衡變得更加不利,美國面臨更多危險,對手會躍躍欲試,試圖單方面改變現狀。」

根據今年初解密的特朗普政府2018年制定的美國印太戰略框架文件,其中的遏制內容包括加強部署兵力防衛包括台灣在內的「第一島鏈」國家。文件提到要在衝突中防止中國在海上和空中「主宰第一島鏈」。

文件強調要維持美國在地區和更廣闊地區的主宰以及對中國形成威懾,阻止中國對美國及其盟友和伙伴開展軍事行動。

「中國優勢」

多年來,中國軍費開支一直隨中國經濟增長而持續增加。2018年中國的軍費增長率超過8%,2019年為7.5%,去年為6.6%。

中國官方媒體新華社最近評論說,2016年中國的軍費開支增長率下降到了7.6%,連續6年以來中國每年軍費開支增長率都低於10%。

但是,關於中國軍費的官方數字一直有人提出異議。有分析認為,按照實際購買力計算,中國的實際軍費水平更高。如西澳大利亞大學經濟學教授彼得·羅伯森曾在2019年撰文說,按匯率兌換計算中國軍費大大低估了中國的軍事能力。他認為按購買力評價計算,中國的實際軍費同美國軍費開支相當。

最近新華社的評論說,中國今年200億美元的軍費只相當於美國軍費的1/4。美國2021財政年度的國防預算為7405億美元。評論還說,按人均計算國防開支,美國的國防開支是中國的15倍。

英國國際關係評論員和記者湯姆•福迪(Tom Fowdy)在評論中國增加軍費時說,中美在「第一島鏈」競爭,中國有依靠大陸本土的優勢。雖然中國軍事投入規模不如美國,但中國在周邊集中發展地區性力量,而美國還要應對全球其他地區,比如在歐洲應對俄羅斯,在中東地區對付伊朗。





from BBC中文 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56337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