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SBS
1、阿拉斯加会谈是双边关系“破冰”,还是重复夏威夷会谈?
中美此次举行高级别外交会谈,外界往往关注的是“破冰”。比如,BBC在3月17日发表了一篇分析,《中美关系:最高级别外交官会晤阿拉斯加,能否“破冰”成看点》,文章说,“中美两国在经贸、人权等多个议题上存在深刻分歧,双边关系在去年跌至建交40多年来的最低点”。
中美两国的关系只是经贸、人权问题造成的吗?中国不是民主制度,人权问题从上世纪中叶以来始终存在,而经贸问题也存在十几年了,历任美国总统(除了川普),不都安之若素,维持着中美蜜月吗?中美关系之所以降低到建交以来的最低点,其真正的原因是,中国点燃了中美冷战,美国的国家安全受到中国越来越明目张胆、越来越大的威胁。这就是当前中美关系的基本格局。
去年上半年,中美经贸谈判因为中国拒绝讨论盗窃知识产权问题而被中国掀翻了谈判桌;与此同时,解放军对美国的三项军事威胁行动(海军到中途岛演习、控制整个南海作为战略核潜艇的“深海堡垒”、通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实现了核导弹精准打击美国),直接造成了美国的国家安全危机。
当时中南海对中美关系的认知是,美国在经济上离不开中国,所以,尽管中国在军事上威胁美国,大量侵犯知识产权,长期维持巨额贸易顺差,在美国大范围从事军事、技术间谍活动,但它以为美国别无选择,只能让中国为所欲为。北京希望的是,在上述活动得以继续保持的情况下,通过外交上的接触,避免中美关系恶化。去年6月17日,按照中方的要求,美国安排了国务卿蓬佩奥与杨洁篪在夏威夷希卡姆空军基地的面对面会谈。
会谈中蓬佩奥指出,中国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特别是对新冠疫情的处理,损害了美国和全球的利益。中国则口是心非地坚持,“合作是双方唯一的正确选择”。实际上,北京口中的“合作”,是希望经贸、政治等方面一切都回到奥巴马时代对中国放纵的状态;至于蓬佩奥指出的中国损害美国利益的做法,杨洁篪全不认账。由于中方态度强硬,夏威夷会谈毫无实际成果。然后,美国从7月开始,采取了一系列从军事、经济、谍报和政治层面的反击,从此中美冷战正式拉开了序幕。
以夏威夷会谈为鉴,这次阿拉斯加会谈能“破冰”吗?冷战状态一旦被中国点燃,靠一次外交谈判就能冰消水暖?事实上,冷战状态下,外交只是冷战双方的一种暂时缓冲军事和经济对抗的手段,扩军备战的步伐不会因为外交谈判而松懈,冷战中的双方谁也不敢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今天中美之间的军事对抗还没走到太平洋战争开战前的地步,但美国军方已经发出警告,今后几年内可能因中国攻击台湾而爆发战争。所以,箭在弦上是中美两国之间军事对抗的现状,这种现状靠外交谈判是难以消解的。
2、阿拉斯加会谈出炉
去年底以来北京一直在谋求中美最高级外交官员的会见,但美国直到最近才同意。美方选择对话地点也颇费思量:北京去不得,华府来不得。美方不希望给外界一个印象,即美国到北京去讨好中国,所以美方人员不去北京;杨洁篪愿意到华府会谈,公开表示过这个愿望,但美方不想让他到华盛顿。最后美国把会谈地点安排在阿拉斯加。
美方除了有国务卿布林肯到场之外,还特意安排了国家安全顾问苏利文参加这次会谈,这是专门针对中国的考虑。据《美国之音》3月17日报道,一位曾在国务院和国安会都任职过的美方资深官员强调,“中国过去玩弄手段来分化我们”,中国会特别放利益给美国的某个政府部门,导致美国政府的内部矛盾,甚至造成国务卿跟白宫国安顾问对立。这次安排国安顾问与国务卿一起会见中国官员,就是为了显示美国政府各部门立场一致,“过去中国的那些离间我们或试图离间我们的把戏,这次是没用的”。
阿拉斯加会谈和夏威夷会谈都属于双方的直接外交;阿拉斯加会谈之前,美国通过与印太地区若干国家的外交会谈,也对中美会谈产生了间接的外交影响。中国之所以没主动找邻国商谈,为美中谈判提升自己的国际影响力,是因为中国去年点燃中美冷战之后四面出击,展示出强烈的国际野心和霸权姿态,这些行动引起了东亚和印太地区各国的种种不安。美国是为了守卫第一岛链和印太地区,与这些国家协商防范中国的军事威胁;而中国不打算放弃对周边国家的威胁,便无法通过外交活动来化解受威胁国家的担忧。北京的外交部“战狼”赵立坚只能指责美国搞“‘麦克风外交’带节奏,拉帮结派、对华施压”。
3、中国对阿拉斯加会谈的定位和期待
中国从一开始就对这次会谈充满期待,起初称这次会谈是“破冰”,到了会谈前夕,其说法变成了会谈是“外交侦察”。中国对会谈的高期待首先体现在对会谈的定位上,会谈前1个星期中国就坚称,这次会谈是“战略对话”。这个说法是从老布什任内开始的,指双方互有合作的定期磋商,这种会谈机制在奥巴马任内进一步扩大,然后被川普叫停。中国如此定位这次会谈,显然是希望给国内和海外华人一种印象,即中美关系将回到奥巴马时代。中国希望这次会谈成为中美紧张关系的“破冰”之举,并且为双方今后恢复良好关系铺路,让两国此次会谈后重启定期交流机制。
然而,这样的期待被美国打脸了。3月16日一位美国政府高级官员在一次电话简报会上说,阿拉斯加会晤是“一次性会晤”,不会恢复某一特定的对话机制,也不会有一份联合声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则公开表示,这次会面并非战略对话;他还说,“现阶段无意进行一系列的后续接触。如果有,必须要基于这样的条件,我们要看到中国在解决我们所关切的问题上拿出实质进展与具体成果。”尽管如此,直到3月18日杨洁篪和王毅抵达阿拉斯加之时,中国官媒仍然坚持使用“中美战略对话”这个定位,不肯按照美国的定位把会谈的层级降调。这既是为了宣传上抬高自己,也是对“破冰”仍抱有期待。
中国对国际局势的大判断可从中国官媒《多维新闻》的一篇文章看出来。文中谈到,“对于此次中美会谈,从世界金融界到中国金融界,再到很多社会层面,都有一种长期压抑后的乐观预期,大家都乐于见到中美两国重新坐下来,终于开始谈判。很多人对此抱持乐观的态度,非常希望双方能够借此次会面打开局面,尽量重新恢复以前顺畅的沟通和交流,最好是能够恢复过去的中美关系水平……很多美国的盟友承担不起立即转向与中国对抗的成本。甚至在美国国内的部分行业和战略研究机构基于利益或者各自的判断,也希望拜登政府要改变过去川普时期的政策,他们认为,如果美国对中国‘示好’,主动开一个口子,则中国会真的‘相向而行’,那么今后的一切就会逐渐好转。”
中国所期待的,就是美国能重新向中国的技术间谍们开放保险箱和数据库,向中国的倾销商品打开海关大门,向中国的盗版产品敞开货架,再让华尔街把大笔资金奉上;至于其他问题,诸如对美国和印太地区的军事威胁,以及中国国内的人权问题和对香港“取消一国两制”等,都是它自称的“核心利益”,中国寸步不让。一句话,只想占便宜,还要让对方难受。
4、美国对这次会谈的定位和立场
从美方对这次会谈的定位来看,它不准备在会谈中就任何具体问题谈判,只是表达自己的立场。美方的判断是,目前是中国损害了美国的利益,并且军事上威胁着美军,而同时中国又希望从美国得到技术和市场;双方之间的态势是,中国有求于美方,又威胁着美方,而美方对中国并没有多少需要中方帮忙的事。所以,美方对会谈的定位是,你既然有求于我,就得作出某种让步,特别是在政治层面的相关问题上有所松动。美方准备举办一次以务虚为主的外交对话,想用外交压力让中国降低对美威胁的姿态,也希望中国在政治方面做出积极的改变,然后再决定,是否与中国谈经济方面的问题。
作为单纯的外交谈判,美方不准备在阿拉斯加会谈中涉及军事对抗问题;中方则从来拒绝承认自己在军事上从事大量威胁美国的活动,所以中方也不提军事问题。同时,从中国的制度来看,军事问题归中央军委管,杨洁篪和王毅是纯粹的外交官,中南海高层从来不许外交官就军事问题发言或谈判,他俩对军方的活动也基本上一无所知。
这次会谈中国想达到的主要是经济目的,其他政治话题都是它厌烦的,它想要的是“务实”会议;而美国则把经济话题排除在会谈议题之外,只谈中国厌烦的政治话题。实际上,这次会谈双方的意图完全不对路,甚至是完全对抗的。中方坚持,政治层面的所有话题,中国一概不接受美方观点;美方坚持,中方的经济意图不在考虑之列,只谈政治话题。所以双方只会吵架,不会有什么交集或共识,更谈不上合作。双方进入会场前就注定以吵架收场。
杨洁篪和王毅到达阿拉斯加之时,多少还对这次会谈抱有一线希望,在会谈开始前的记者见面会上,杨洁篪提到,“我们把你们想得太好了”,这句话把他当时的沮丧心情暴露了。他出发前按高层的意图判断,美方多少会让一点步,但这一线希望被事先在阿拉斯加等候的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的一盆冷水给浇灭了,就在杨洁篪和王毅动身前,美国宣布制裁了14位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杨洁篪和王毅到了阿拉斯加后才知道,这次白来了,因而恼羞成怒,在会谈开始前与记者见面时不顾外交礼仪地以居高临下的口气训斥美方官员。如果对会谈成果还抱有期待,就不会用这种态度开场;既然开场就训斥对方,自然就准备会谈完全失败了。而美方的外交施压也同样失败了,因为中国完全不买账,用杨洁篪的话来说,就是我们“不吃这一套”。
5、阿拉斯加对话的结局
这次会谈的预定日程是,双方4位主要对话者每人对记者讲2分钟的开场白,然后转入闭门会谈。布林肯和苏利文开场各讲了2分钟;接下来杨洁篪打破了预定日程的时间安排,先大谈中国的远大目标,再居高临下地教训美国,一口气讲了16分钟。布林肯不得不针对杨洁篪的指责,向记者们辩解说明。布林肯并没针锋相对地谴责中国的专制,而是谦和地表示,美国的现状并不完美,犯了错误会改正等等。于是这个原本应控制在10分钟之内的记者见面短会就延长到接近1个半小时。各国媒体关于这次会谈的报道基本上都是围绕着这段公开交锋来写的。
会谈结束后,中方只对自己的记者简要地介绍了情况,而布林肯和沙利文则召开了记者会。布林肯在记者会上说,美方向中方提出了新疆、香港、西藏、台湾和网络攻击等棘手话题。不出所料,中方再次对这些话题采取抵触性回答,“当我们明确而直接地提出这些问题时,我们得到了(中方)防御性的回应”。布林肯还提到,在“伊朗、朝鲜、阿富汗和气候问题上,我们的利益上是有交集的。”
这次阿拉斯加会谈以中方发飙开场,以全无结果收场。布林肯说的那些双方有某些利益交集的话题都是双边关系中的边缘性事项;所谓的双方利益交集,也不是彼此能充分展开合作的基础,只是有限的相似考量而已。对双方来说,阿拉斯加的对话,不谈不行,谈也不会有结果,中美冷战的格局事实上已经开始进一步升级。
对美国政界来说,这次会谈只确定了一件事,那就是,中国不可能改变它对全球现有秩序的破坏性意图和行动;而对商界来说,指望中美关系改善、出现有利于他们的局面,这个希望落空了;对中国来说,它想要扭转川普对华政策基本方向的幻想破灭了,今后它可能进一步采取各种挑衅行动。中国通过阿拉斯加会谈,把中美外交变成了对抗外交;而今后美国的对华外交也没有多少施展空间了。
from 博谈网 https://botanwang.com/articles/202103/%E7%A8%8B%E6%99%93%E5%86%9C%EF%BC%9A%E4%B8%AD%E7%BE%8E%E9%98%BF%E6%8B%89%E6%96%AF%E5%8A%A0%E4%BC%9A%E6%99%A4%EF%BC%9A%E5%90%B5%E6%9E%B6%E5%BC%80%E5%B1%80%EF%BC%8C%E7%A9%BA%E6%89%8B%E8%80%8C%E5%BD%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