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8 December 2014

安邦 - 南水北调的生态负外部性显现

中国的南水北调堪称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个跨流域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在1952年由毛泽东提出构想,历经50年论证,2003年,国务院宣布南水北调中 线、东线同时开工;2013年,东线一期工程落成;2014年10月汛期后,中线工程全线通水。截止2014年4月底,东、中线一期工程分别累计完成投资 315亿元和2082.9亿元。
南水北调的基本功能是从水源相对充足的长江流域向缺水的北方调水。根据工程安排,东线目前平均每年抽江水量87.7亿立方米,中线初期年调水量为95亿立 方米。不过,引发争议和质疑的也正是调水计划。据有关统计,汉江每年进入湖北的水量约为393亿立方米,而中线计划调走95亿立方米,约占总量的24%, 这已远远超过国际上公认的跨流域调水15%的上限。
据《中国国家地理》的资料,南水北调已在汉江流域引发很强的示范效应。目前在汉江流域计划修建、在建以及已经建成的调水工程有4条:除了南水北调中线工 程,还有引汉济渭工程(从汉江干流黄金峡引水,供水范围为西安、宝鸡、咸阳、渭南等沿渭大中城市,总调水规模15亿立方米,现已开工建设);鄂北地区水资 源配置工程(计划从丹江口水库引水解决襄阳、随州、孝感三市六县市的缺水问题,目前工程可研报告编纂完毕,已提交水利部和发改委审查。按规划2018年可 建成并投入使用,每年调水约7.7亿立方米);引江济汉工程(从长江引水至汉江,向汉江兴隆以下河段补充因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而减少的水量,年均输水量 约37亿立方米,其中补汉江水量31亿立方米)。
与调水争夺径流量的还有大大小小的水库。目前汉江流域已建大中小型水库2971座,总库容518.27亿立方米,其中汉江上游流域有1918座,总库容 102.35亿立方米。在汉江干流上现已建成或在建的梯级水利开发项目共有15项,其中陕西省境内自上而下为:黄金峡、石泉、喜河、安康、旬阳、蜀河、夹 河等;湖北省境内为:丹江口、王甫洲、新集、崔家营、雅口、碾盘山、兴隆等。
上述事实显示,汉江流域的地面径流水量已经被复杂的水利工程高强度地“分割”了,其中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影响最大。随着陕西、湖北两省的抢水大战,据不完 全统计,到2030年,汉江将每年向南水北调中线和“引汉济渭”两大调水工程“献血”约145亿立方米,占汉江上游水资源总量的近40%。
从地理学和生态角度来看,自然状态下的河流与流域环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地理系统,在水资源的时间分布与空间分布上都形成了自己的规律。而高强度的跨流域调 水,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都对流域地理系统形成了强烈干预。类似汉江这样的高强度干预,将会打破流域内的水资源平衡,产生严重的“负外部效应”,不仅影响生 态环境,还会影响流域内的社会经济生活。
这种情况在汉江领域已经出现。据湖北省老河口市完成的《汉江流域老河口段综合开发调研报告》预测,中线工程调水后,老河口市王甫洲以下汉江河段的水位将平 均下降0.8-1.3米,根本产生不了丰水期水位;提水泵站及沿江机井将受到直接影响,大约4万亩农田将面临无水灌溉的局面,每年的直接经济损失达 5670万元。据老河口市的调查,该市沙化分布面积已增至52万亩,此前也有沙化现象,但一致夏天丰水期沙子就被冲走。但这几年连年大旱,加上丹江口水库 增加蓄水后的来水减少,砂砾在河道淤积,土地沙化面积逐步增加。全国粮食生产基地、湖北省经济重镇襄阳市的情况也比较严峻,近几年江滩裸露现象明显,汉江 水位偏低,水质变差。据中国科学院水问题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刘昌明院士的调查,汉江水源区来水量在2000年到2010年间,比历史上平均来水量减少了 71.8亿立方米。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南水北调中线取水才刚刚开始,但近几年在汉江流域出现的生态变化迹象令人担忧。有理由相信,随着南水北调工程大规模调水,再加上地方争相抢水,汉江流域将 会因为过度调水而陷入超生态负荷运转的状态,水源不足、水质变差的现象可能日益恶化。如果为了一部分地区的生活与工业用水而导致水源地流域广大地区的生态 退化,这将令人怀疑南水北调工程的意义。安邦(ANBOUND)研究人员要警告的是,在经济差异(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异)之外,跨流域调水正在制造并转移新 的生态灾难,从而制造出新的生态贫困。(AHJ)

from 墙外楼 http://www.letscorp.net/archives/81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