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12 December 2014

台湾:公共电视,自我放弃!

管中祥

编者:台湾公视一档“抗权势、说真话”的调查报导节目《独立特派员》被叫停,理由是“收视率低”、以及“网络也可以让弱势群体发声”。但公共媒体如果没有让弱势发声、监督权力机制、揭露政商不义作为的调查报导节目,还有资格称作公共媒体吗?

这一年来,(台湾)公视招牌节目《独立特派员》风雨飘摇,停播传闻从未间断。11月20日,新闻部经理在董事会后,口头告知制作人节目确定停播。官方给的理由基于收视率及成本的考量,并且,节目的阶段性任务已经完成。

根 据《独立特派员》网站所透露的会议内容指出,独立特派员有14名工作人员,一年花费两千万,但收视率低于0.1。依据公视内部节目上下档机制,每一季企划 部都会根据被列管的节目收视率、收视质等做排名,连续两季都是后面五名的节目就会被提出检讨,然后决定节目未来,也因此节目播到年底为止。

另 一个原因是,董事们认为,虽然公视过去在所谓的多元、弱势、儿少等领域努力,但在网络发达、资讯爆炸的时代,所谓多元、弱势群体不仅在传统电视,也可以在 其他媒介发表看法,有许多发声管道,未必需要公视。因此,现今的公共电视,要有更大的影响力,先要被看见,才会被喜欢。

公视董事会及管理部门如果因为这样的原因就轻易停掉独立特派员,无疑是让几个月来,公视重新振起的努力几乎全都烧毁,社会对公共电视好不容易稍稍回升的信赖感,再度面临崩盘。

一 个公共媒体没有“抗权势、说真话”的调查报导节目,恐怕是世界笑话。况且,公共电视新闻制播公约也写的非常清楚:公视新闻部采制作人制,制作人在新闻部编 辑方针指导下,为其制作节目的决策者,对节目内容负全责;董事会、总经理、经理等主管,不得以任何有违新闻专业精神的理由干预新闻专业和自律空间。为什麽 一个公共电视的节目竟会因为收视不佳,就被管理部门冒着违反制播公约的骂名,任意丢弃?是不懂规矩?乱了章法?还是另有隐情?

不过,即使是公共媒体,收视率也有一定程度的评鉴率效力。虽然高收视率未必会直接带来广告效益,但收视率若是奇低无比,没人要看,电视台也只能孤芳自赏,毫无意义,况且没有收视率,也很难有影响力。

只 是,节目收视率低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因为他的使命就是服务小众,即使所有的小众看了,收视率一样很低,若以此决定节目的生死,其实相当可笑。公共媒体若真 要看收视率,并不是将其放在普遍性的标准和商业节目比较,而是要考量节目的目标受众到底有多少人/比例观看,以及节目的收视率是否持续成长,如果他的目标 对象大多看了,而且越来越多,节目的收视率再低,仍是成功的节目。

另外,收视率低,也可能因为电视台投资的资源太少,制作者说故事能力太差,没有能力把严肃性的节目作到观众想看,但这并不代表这个节目不好,或不重要。

公 视说,《独立特派员》一年花掉两千万。换算之后,一集节目制作费大约四十万,一个单元平均也只有十三万左右,节目制作人却要东奔西跑、上山下海、明查暗 访、研究蹲点,这种经费对调查报导节目来说实在是少的可怜,也很难作出精彩好看的深度节目。然而,面对经费的窘境,公视董事会裡的党政大老、名人商贾,不 思修改法令,扩大政府预算,或者积极募款,却拿一个指标性节目开刀,自断手脚,不仅太过好笑,被骂也只是刚好而已。

收视率是评公视的指标之一,但不会是唯一标准,即使《独立特派员》的收视率低于0.1,但仍无损其重要性。

因 为,一个国家的公共媒体如果没有让弱势发声、监督权力机制、揭露政商不义作为的调查报导节目实在不太像话,还有资格称作公共媒体吗?除非公视高层认为,台 湾的公视只在乎万事和谐的中产阶级品味?只考量以悲悯为点缀的老弱伤残关怀?已经没有什么商业媒体敢“抗权势、说真话”,制播调查报导,如果连这个少有的 节目都要停播,台湾电视媒体恐怕会更无能。而面对恶劣的电视环境,公共电视不赶紧补位,吃下没人关切的蓝海,撑起这个重要市场,反而自我放弃、自我裂解, 实在不可思议。

《独立特派员》当然有许多需要检讨之处,也没有理由永不下架,只是公视要有一套符合现有公共价值评量标准的停播机制,或者,决定节目去留之前先作好改善措施,而不是弃如敝屣,说停就停。


from 泡泡 https://edgecastcdn.net/00107ED/paopao/?u=article/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