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10 October 2012

大口喝「尿」大塊吃「蟲」?解救糧食危機大作戰

身處於一個食物與飲用水日益匱乏的世界,我們必須做好吃蟲與喝尿的準備。

地球人口日益增加,飲用水嚴重短缺只是時間早晚而已,幸好,科學提供我們一種簡單安全的解決方案:「逆滲透」流程,可把廢水轉為如同蒸餾出來般的潔淨H2O──甚至於比我們平常喝的水還乾淨,但是,唯一的問題在於,必須說服人們願意飲用原本可能來自於尿的水。

畢竟,人們對於自己覺得噁心的東西,都會產生作嘔的反應;這種嫌惡反應,原本是用來幫助我們避免吃下可能會有害身體的東西(例如腐敗的食物會讓我們作嘔),但假如人類想要存活下去,可能必須學會克服作嘔反應。

賓州大學教授Paul Rozin(綽號「嘔王」)研究此一議題幾十年。在1986年的一次研究中,他要學生喝下一杯果汁並予以評分,之後,他把一隻蟑螂放進相同的果汁中,攪拌後要學生再次喝果汁;蟑螂是死的,他也向學生們保證已經消過毒,但並不意外,幾乎沒人想喝。這時,Rozin拿了一個全新的乾淨杯子,再請學生喝下新鮮的果汁,結果最後這杯果汁得到的評分較低,嫌惡感受太過強烈,以致於不相關的物件都遭波及。

飲料中有蟑螂很噁心,但串蚱蜢卻可能成為人們的午餐。蟋蟀的含鈣量極高,毛蟲是鐵質、維生素B1以及維生素B2的絕佳來源。2010年,聯合國糧食暨農業組織曾表示,人類應該開始養殖與食用昆蟲,以解決飢餓問題,並避開肉類生產會對環境造成的嚴重影響(養殖昆蟲所產生的甲烷量,只有養殖同等食物量的家畜所產生的甲烷量的十分之一)。

西方文化多半沒有想過把蟲子拿來當飯吃,只是,我們其實每天都已不經意地吃下了蟲子,以及其他讓人覺得噁心的東西。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稱之為「缺陷管制水準」──罐頭、冷凍以及乾燥食品可容許帶有特定量的蟲子身體部份、黴菌、囓齒動物毛髮、幼蟲,以及哺乳動物排洩物。例如,每100克的蘋果醬,最多就可能帶有5隻完整的蟲。

要扭轉大眾對於「某某東西令人作嘔」的認知,並非不可能,據「嘔王」表示,一定得等到狀況變得緊迫,我們才有可能驟然改變自己所吃的東西,Rozin也說,可以試著慢慢讓人們變得不那麼敏感。「對此,行銷可以發揮很大的功能。要克服嫌惡作嘔的記憶,是心理治療的一種基本型態。」嘔王表示,要導入這類拯救世界的技術,竅門在於,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

在飲用水問題嚴重的新加坡,漸進做法就很管用;為解決飲用水問題,該國的公用事業局開發出「新生水」(NEWater),由全國四座處理廠取用污水、經多重薄膜過濾,再曝曬於紫外線下,以到達可安全飲用的地步。如今,新加坡的總用水需求中,有三成是來自於回收(再利用)的污水。

該計畫的成功,一部份要歸功於溝通團隊全心透過大規模的推廣活動教育民眾;但新加坡當局也決定,要把已淨化的污水注入水庫中,再經歷過一次與一般自來水相同的處理過程。這額外的步驟,其實不會讓水的衛生程度變得更高,但是在心理上會有有助於新加坡人接受,新生水已成為生活一部份的事實。

世上的蟲兒們,請小心,人類慢慢的就會下定決心要克服作嘔反應了。

 



from WIRED.tw http://wired.tw/2012/10/11/eating_bugs_and_drinking_urine/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