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在为数不多的“文革史”研究中,哈佛大学出版社于2006年出版的《毛泽东最后的革命》是必读书目。我们会连载本书的部分章节。请购买正版阅读全书。我们同时征集提给本书作者麦克法夸尔的问题,在本月连载结束后我们将有机会将大家的问题直接向他提出。
【本书原版封面】
中央文革小组的铁拳
如果毛曾以为“首都三司”的领导人终究会驯服于他自己的意志,那么他很快将大吃一惊。红卫兵自以为是“天生的造反派”,尽管周恩来告诉他们根本没有这回事。他们很愿意充当“中央文革小组的铁拳头”,但是他们自以为是,经常单独行动,并不总和毛所设想的路线保持一致,他们的纪律性还有待大大提高。
从一开始,就可以把这种关系界定为摩擦。
要说大学和中学的红卫兵组织有什么不同,前者更渴望在文革中留下自己的烙印。11 月 9 日,天津南开大学的“红色造反团”写信给周恩来,在深入挖掘该校党史的过程中,他们惊奇地发现刘少奇和一大批中共高级干部其实是“叛徒”。“他们有数百人,或上千人”,他们坚持说,是一个“根子很深,涉及面很广,危害甚大”的“庞大的叛徒集团”,“红色造反团”在这封信中建议党中央立即“搞这个问题”,并准许他们,“协助党中央坚决把这伙叛徒铲除净尽”。起初,中央对于是否使用红卫兵举棋不定,但是后来还是让天津的红卫兵们——特别是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不断地协助调查。
中共中央是如何与“革命群众”开展的所谓独立的、“非官方”的调查进行互动的,这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个谜。然而,我们所知道的是,两者确有联系:中央文革小组并不反对让像那些属于“首都三司”组织的成员为它执行某些棘手的任务,特别是在某些场合,它可能不想承认自己的介入。正如上述信件所示,容易上当受骗的大学生们渴望证明自己的革命价值,他们通常非常乐意为中央鞍前马后地跑腿,以示自己对文革事业的忠诚。
例如,北京两所大学和一个研究所的年轻人参与的调查刘少奇是否在 1928 年在天津背叛了中共组织的一个案子的卷宗堆积如山。学生们在没有官方资助的情况下,他们在同几位 1930 年代与刘少奇共事过、但在工作中有过分歧的原中共北方局老干部的谈话中,发现了问题所在,着手进行最初带有业余性的调查。
1967 年春天,学生们已被中共中央办公厅接纳,他们得知中央准备帮助他们进行调查,条件是他们必须接受几条基本原则,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不要泄露中央的介入:“你们在执行任务的时候,不能说是中央办公厅派你们来的,只能说你们是某个群众组织派来的。如果你们遇到问题,就给我们打电话。”第二条原则同样重要,即在任何情况下,学生们都不能“调查你们不该知道的事情”。
当然,最后是这第二条原则给学生们带来了麻烦。尽管他们尽可能地去制造他们以为会让中央办公厅的联系人感到满意的结果,甚至出格到对一位退休老工人进行“充满敌意的审问”,试图迫使他说出“正确的”答案,但还是一无所获,最后接到通知要停止工作,忘掉整个事件。在这段空歇期内,对于他们来说不幸的是,他们中有人怀疑正是周恩来可能在泄露 1928 年的天津事件中扮演了非常可疑的角色。当局得知风声后,不但不感谢他们在刘少奇一事中的工作,反而指控他们以调查为借口,往“恩来同志”身上泼脏水。最后,他们非但没有因为对文革的贡献被授予一官半职,或者至少在毕业后能有一个灿烂的前程,相反,他们被发配到中国遥远的角落从事可怜的工作,被打成了“五一六阴谋”(后面的章节会对此论及)的嫌疑犯。
在 10 月份,周恩来和陶铸等中央领导人还在反复劝导红卫兵不要公开点名攻击刘少奇和邓小平,但是收效甚微,简直就是无效。红卫兵们引用了毛在 1957 年的名言“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我们在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时候,必须有这种大无畏的精神”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北京大学的红卫兵最早公开点名攻击刘少奇,他们 10 月 21 日贴出的大字报的标题就是“刘少奇是中国的赫鲁晓夫!”党政机关的“造反派”不甘落后。刘、邓 10 月 23 日在中央工作会议作检讨后不到 24 个小时,中央组织部某一部门全体工作人员大约 100 人在第一份点名攻击中共总书记的大字报上签了名。它的标题是“邓小平也是中国的赫鲁晓夫!”,显然有意在呼应北大的大字报:其内容是中共“八大”在党章中删去了提到毛泽东思想的地方,邓应该为此负责;此外,邓还反对组织中共干部学习毛的著作,在大跃进的灾难后推动个体农业的发展。这一大字报还首次向全世界完整披露了邓在 1962 年说过的违背毛泽东思想的话——“不管是黑猫还是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此时,陶铸在政治局常委会内的分工是负责高等教育和组织事务,他告诉这一大字报的作者们:“你们把刘少奇和邓小平同志作为主要目标是错误的。”但这毫无用处。邓的一个女儿与其姐姐们骑着自行车去了学校和办公地点,她后来回忆道:“大字报语言恶毒,上纲很高,看后仍让人毛骨悚然。”
(未完待续)
from 每日译者 http://dailyyizhe.wordpress.com/2012/10/17/mao_last_revolution_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