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12 October 2012
胡赛萌:《新政治观》一文释放出什么样的信号?
日前,最新一期(2012年第29期,总第380期)的《人民论坛》杂志刊发了军事科学院军队建设研究部副主任、政治工作研究所副所长公方彬题为《新政治观:创新点与突破口》的文章,文中罕见地提到了“政改”这一敏感话题,并称中国执政党不惧怕民主。
《人民论坛》杂志由中国执政党的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主管主办、由前中共总书记江泽民题写刊名,是中共中央的重点党刊,该杂志大部分文章均为各领域顶级专家、高层官员和新锐作者的最新力作。《人民论坛》自创刊以来,一直坚持中共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并及时、准确阐述中共中央的会议精神,展示其思想理论成果。因此,《人民论坛》也成为外界揣摸中国政府政策走向和执政党思想理论的渠道之一。
当前,十八大在即,中国政府和执政党权力换届的大幕即将拉开,各种政治势力和利益集团暗中角力。此时,作为中共中央的重点党刊《人民论坛》突然发文,并剑指“政改”,不得不引起各方关注。众所周知,中国有一位为“政改”鼓与呼的悲情总理,然而,就算是贵为总理的他,其涉及政改的讲话也时常遭到官媒的刻意屏蔽和肆意阉割。
正因如此,所以公方彬文中诸如“不改革死路一条”、“政治体制改革未能跟上时代的要求”、“政治体制改革裹足不前……小则羁绊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大则危及执政”、“有人认为执政党缺少必要的勇气和改革热情,不敢触及民主政治,担心政治民主最终与权力集中的领导体制相冲突,危及执政权”等涉及政改的敏感言论才会引起舆论如此之大的反响。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马勇在微博上称,在仔细读过公方彬的这篇文章之后,不得不盛赞该文的思路:1、文章承认现在的政治架构有问题;2、承认现存的中国有官话、大众话和精英三套话语系统;3、承认现在的中国话语与世界通用的话语不交融;4、强调重建政治伦理的重要性,没有再说世界最好;5、强调重建能与世界对话的核心价值观。
当然,在赞美声之外更多的还是质疑和嘲笑的声音。公方彬的《新政治观》一文最早见于10月8日的《人民论坛》电子杂志,原为题目为“新政治观:创新点与突破口”,当天下午的两点多,也就是原文发表短短几个小时之后,腾讯网就转载该文,但却把文章题目改为“专家称我国迟迟未政改因理论不足 非惧怕民主”。或许是因为文章所涉及议题的敏感性,所以从8日下午到10日下午六点之前,该文并没有获得各大门户网和政论网编辑的青睐,直到10日的傍晚,搜狐网终于转载该文,并直接把标题改成“公方彬:迟迟未政改因理论准备不足 非惧怕民主”。随后,包括人民网在内的网易、中国法制网、21世纪、金羊网、中国青年网等数十家网络媒体转载该文,题目则统一为“公方彬:迟迟未政改因理论准备不足 非惧怕民主”。
该标题并非腾讯和搜狐编辑自创,乃取自文中的一句原话——“我们因民主而产生和发展,却又因民主建设滞后导致矛盾丛生,为什么?不是惧怕民主,而是很大程度上缘于理论准备不足。”正是因为这句“理论准备不足”,所以才让本来值得众人欢呼的一篇文章饱受诟病和非议。知名学者吴稼祥还在微博上揶揄道:理论准备不足?近日有文章被热捧,说迟迟未政改,是理论准备不足。这等于说,一个姑娘迟迟未怀孕,是因为没有性生活,而这个姑娘一直被关在单身牢房里。80年代曾经有两个政改研讨机构,被解散;也曾要把政改写入档代表大会报告,被否决。后来呢,政改如虎,谈之色变。不是准备不足,是不许准备。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众多充分市场化的网络媒体把该文的标题该文更吸引眼球的“理论准备不足”,但《求是》官网、中共新闻网、新华网等权威的官方媒体在转载该文时仍然采用原标题——“创新点与突破口”,似乎是在有意与市场化网媒划清界限,表明立场。
其实,对于该文,无论是称赞也好,质疑也罢。在十八大前的时间节点能堂而皇之地在中央级党刊上谈论政改,已属不易,甚至是难能可贵。纵观《新政治观》一文,尽管有“理论准备不足”等让人哭笑不得的昏话,但全篇将近五千字的文章绝大部分篇幅是在探讨中国政治制度改革的问题,并在文中提出了政改具体的方向、创新点和突破口。
正因如此,尽管《新政治观》一文仍然沿用中共以往的话语体系来讲述政改,但却值得称赞和鼓励。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文刊发几天之后,不但没有其他官媒对“政改”这一话题进行后续跟进,也没有学者、官员就此事进行探讨,《新政治观》一文俨然只是中国舆论夜空中的一颗短暂闪亮之后便迅速消失的流星。
查阅公方彬以往公开发表的文章也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在党内军内有众多头衔的他也绝非是人们所期待的党内健康力量,他在《中国军队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中央对薄熙来的处理决定是先进政党的必然抉择》《军队思想和精神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等文章中都很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政治观,其字里行间充满着对中共的敬仰和钦佩,并言之凿凿地捍卫中共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而中共天津市委机关报《天津日报》也曾热情洋溢地报道过这位身兼数职的国防大学教授,称其为“信仰的力量坚如山”。
综合上述种种原因,我认为《新政治观》一文尽管涉及到“政改”这一敏感议题,但却非党内健康力量为推动政改而做的一次大胆尝试,而极有可能是在民间对政改呼吁之声的浪潮日益壮大之时,为了在舆论上维稳,为了力保十八大,身为国防大学教授的公方彬奉旨撰写此文,以此回应日益壮大的政改呼声,缓解公众日渐焦灼的政治参与热情。
纵观中共的发展历程,可以粗浅大概地分为两个阶段,即毛时代和后毛时代。在毛时代,中共实现了共产党在中国的本土化,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毛泽东为此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最终把中共这个原本为共产国际在中国建立的支部改造为中国共产党,并夺取了中国大陆的政权。在后毛时代,中共则抛开意识形态的束缚,努力实现其资本化,尽管在刚开始阻力很大,期间也因为89年的政治风波而出现短暂的倒退,但在后毛时代,中共的资本化过程却是一以贯之的,直到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
展望未来,在实现本土化和资本化之后,中共必须实现其第三此转型,即中共民主化。中国能否和平地实现其民主化转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中共的民主化进程。因此,海内外一直将政改的希望寄托于执政党高层,盼望党内有如胡赵二人一样的健康力量出现,在未来为数不多的时间里推动中国尽快实现其民主的转型。
然而,尽管民众望眼欲穿,但迄今为止,除了一位偶尔言及政改的总理之外,党内目前未见任何令人欣喜的迹象。此次《新政治观》一文的发表,或许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反思:只有在公众对于政改足够迫切和渴望,在政改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之时,在强大的舆论和民意压力之下,事情或许才会有转机,而坐等民主自由从天而降,无异是痴人说梦,所谓终结独裁制度的独裁者也往往只是在足够强大的压力之下才会产生。
因此,为了中国的和平转型,为了子孙后代的福祉,我们与其去揣测重重黑幕和高耸红墙之下的宫廷秘闻,还不如切实地致力于民间启蒙和维权,积极培育民间健康力量,通过倒逼的方式在某一点取得突破,并逐次扩大,由点及面,最终和平地实现中国民主化转型。
相关日志
2012/10/11 -- 人民网:迟迟未政改因理论准备不足 非惧怕民主(加汽油税的时候倒没说理论准备不足…) (1)
2012/10/07 -- “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关口 (1)
2012/10/05 -- 纽约时报:“十八大”前夕中国社会心态分析 (0)
2012/10/03 -- 陳破空:習近平政改,拿薄熙來祭旗 (0)
2012/09/16 -- 广州今日的保钓游行…虾米?.要政改…@@? (0)
2012/09/09 -- 荣剑:中国十问——决定中国未来命运的十个问题 (0)
2012/09/08 -- 荣剑:“中国还将跌倒在哪里?” (0)
2012/09/08 -- 我们就是不改,你们怎么办? (0)
2012/09/08 -- 路透社独家:习近平释放加快改革的信号 (0)
2012/09/07 -- 路透社:习近平见胡耀邦之子强调改革 (0)
from 墙外楼 http://www.letscorp.net/archives/37804?utm_source=feedburner&utm_medium=feed&utm_campaign=Feed%3A+letscorp%2FaDmw+%28%E5%A2%99%E5%A4%96%E6%A5%BC%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