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企业正在将直接投资重心转移到中国以外的亚洲国家。日本对东盟(ASEAN)投资在今年4~6月为3800亿日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成,超过面向中国的投资。很多日本企业都希望抢占持续增长的东盟各国的内需市场。由于受中国工资上涨和中日关系趋冷的影响,将投资目的地分散到亚洲整体的“中国+1”战略有可能全面推进。
以国际收支统计为基础计算可以发现,2011年日本对东盟直接投资已经增至1.5万亿日元,是上一年的2.4倍,已经连续2年超过对中国投资。在最近的今年7~8月为1800亿日元,超过对华投资(1500亿日元)。
日本对东盟的直接投资在上世纪90年代也曾经十分活跃。与主要将东盟作为向欧美出口产品的生产基地而进行投资的当时相比,如今投资企业和投资目的地均在走向多样化。因为东盟各国从汽车到生活用品的消费市场已经开始快速增长。泰国今年的新车销量预计为130万辆,有望较去年增长6成。印度尼西亚也呈现出直逼泰国的增长势头。
从进驻东盟的日本企业的行业来看,零售和餐饮等消费相关行业发展迅速,而作为投资目的地,人口众多的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越南发展最快。
日本味之素公司于9月在印度尼西亚建立了符合当地口味偏好的风味调味料“Masako”工厂。日本丘比公司也于3月在越南成立了首个生产基地。Doutor Nichires Holdings公司于18日进驻了菲律宾,到2013财年(2013年3月~2014年2月),将开设10家以上意大利面店“洋面屋 五右卫门”品牌加盟连锁店。
日系车企也在加强东盟投资,本田在在印度尼西亚投资约270亿日元建设了新工厂,并将于2014年度投入运行,今后将把在该国的生产能力提高至现在的3倍的18万辆,还将生产面向当地市场的多座低价格车。丰田投资约169亿日元在泰国建立了新工厂。将于明年中期投入运行,在泰国的生产能力将比现在增加1成以上,达到176万辆。
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反日游行等原因,在华日本企业为分散风险,寻找中国以外投资目的地的动向正在加快。
日本万代公司由于主力生产基地中国的人工费上涨,将投资14亿日元时隔17年在菲律宾建立公司工厂,通过转移生产,3年内有望削减13亿日元成本。
日本便利店的“全家”在今后1年内将控制在华开店数量,而在今年10月已开设第1家店铺的印度尼西亚,则力争在5年内开设500家店铺。日本高岛屋在到2016年度的5年内,规划的对东南亚投资为350亿日元,为对华投资的2倍以上。
–
日本9月对华出口减14%
日本财务省于10月22日早间发布的9月份贸易统计(速报值、以通关数据为准 )显示,日本对华出口较去年同期下降14.1%,为9538亿日元。中国经济减速与9月中旬以后的反日游行造成的影响形成了叠加效应。更全面体现“反日”游行影响的10月以后的对华出口有可能进一步回落。这有可能成为拉低10~12月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主要原因。
日本的对华出口已经连续4个月出现下滑,其中重型设备发动机等动力设备(下降48.7%)、汽车(下降44.5%)以及汽车零部件(下降17.5%)下降明显。另一方面,进口则时隔2个月后转为了增加。通信设备和半导体等电子零部件等均出现了增长,进口总额增长3.8%,为1.2833万亿日元。
日本对华出口在7~8月较去年同期下降了约10%,但9月份的降幅则进一步扩大至14.1%。
产生巨大影响的因素是汽车。在中国人收入增加的背景下,3~7月日本汽车出口量出现了增长。在中国经济减速迹象日趋鲜明的8月,出口量则出现了10%的下降。而9月甚至出现了43%的大幅下滑。以排量在3000cc以上的乘用车为中心,出口明显下滑,面向当地工厂等的汽车零部件的出口也约下降了20%。
反日游行全面爆发始于9月15日前后,在9月份贸易统计上体现的仅为半个月内的数据。在10月份统计数据上,以消费品为中心,很有可能显现出更大的影响。
在世界经济减速的背景下,日本对华的一般机械和钢铁出口表现低迷,电子产品也持续表现疲软。如果中日关系恶化导致日本对华出口进一步萎缩,日本的外需低迷局面可能明显加剧。法国巴黎银行旗下证券部门的首席经济学家河野龙太郎推断称:“日系汽车对华出口如果为零,将导致日本GDP下降0.8%”。
而日本从中国的进口截至2012年度上半财年连续2年半出现了增加,而对华贸易逆差则连续2年出现扩大。如果对华出口持续低迷,在日本燃料进口增加导致逆差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恐将对贸易收支造成负面影响。
不过,日本的对美国出口在2012年度上半财年增长16.6%,仍然保持了强劲势头。2009年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日本的最大出口国,但从在上半财年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例来看,对美国出口为17.4%,比去年度上半财年提高了2.8个百分点。而对华出口则为18.4%,同比下降了1.3个百分点,两者的份额正在接近。
–
日系车企向印度南部聚集
日企正在加快向印度南部聚集。在汽车产业的带动下,截至10月印度南部泰米尔纳德邦的日系企业进驻数量已超过300家,在印度屈指一数。虽然印度经济减速倾向日趋明显,但期待中长期需求增长的投资将持续一段时间。但是,港湾和道路等基础设施投资滞后有可能成为进驻日企的瓶颈。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的统计显示,进入泰米尔纳德邦的日系企业数量已增至2008年的4倍。之前一直是铃木汽车进驻的北部哈里亚纳邦最多,但2011年数量出现了逆转。
在泰米尔纳德邦清奈近郊,除了日产设有年产能40万辆的量产基地外,韩国现代、德国戴姆勒、德国BMW以及美国福特汽车都有整车工厂。
毗邻清奈的卡纳塔卡邦班加罗尔有丰田的基地。仅在清奈和班加罗尔近郊就有10多家汽车厂商进驻,合计年产能达180多万辆。已经有“南亚底特律”之名。
此外,五十铃汽车计划在清奈近郊新建年产能10万辆的皮卡工厂,日产也在探讨进一步增产。两轮车方面,除了雅马哈发动机将在清奈近郊投产年产能180万辆的新工厂外,本田也将于2014年在班加罗尔近郊建设年产能120万辆规模的新工厂。
泰米尔纳德邦临近港湾,适合作进出口基地。该州对工科大学和技校很重视,每年为劳动市场提供100多万名工程师这一点也受到高度评价。
课题是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泰米尔纳德邦的清奈港和安诺港距离清奈市区较近,一直存在堵车问题。日产的印度工厂距港口80公里,运输时间要花8个小时。供电不足也是家常便饭,工厂必须自备发电机,前期投资较高。
去年冬季,日本与印度政府就共同开发印度南部基础设施的“印度南部核心据点开发构想”达成协议,今后政府将推进加快建设印度南部基础设施的进程。
–
朝日青岛啤搁置合作恐成双输局面
为分散投资风险,日企更加速投资东盟等地,朝日啤酒亦叫停与青岛啤酒合作。中国商务部指,首三季度中日双边贸易额同比下跌1﹒8%,官员指与日方购岛有关。分析认为中方以经济反制日本,恐成双输局面。即使是中日企业早已洽谈的项目亦因钓岛纷争被逼推迟。日本朝日啤酒公司社长泉谷直木近日称,监于中国反日情绪高涨,该公司与中国青岛啤酒的合作暂时搁置。朝日啤酒8月签署协定将其主力啤酒产品通过青岛啤酒渠道销往中国各地,扩大在华覆盖率。
相关日志
- 2012/10/20 -- 《中国经营报》日本企业加紧脱中国化 稀土进口向东南亚转移 (0)
- 2012/10/14 -- “脱中”契机? 菲律宾、缅甸拉拢日企 (0)
- 2012/10/07 -- 共同社:在华日企开始转移至东南亚 (0)
- 2012/10/20 -- 广交会一期闭幕 日本采购商下降近3成 (0)
- 2012/10/16 -- 《纽约时报》缅甸争夺战中国落败 (0)
- 2012/10/14 -- 朝日新闻:铃木汽车欲“脱中”进军缅甸 (0)
- 2012/10/14 -- 《财经》部分地方官员不赞成“抵制日货” 担心日企大规模撤离 (0)
- 2012/10/14 -- 日本汽车巨头铃木欲摆脱中国 打造缅甸生产基地 (0)
- 2012/10/14 -- 日本企业加速进军缅甸 (0)
- 2012/10/08 -- 中国反日游行与经济失速的前景 (0)
from 墙外楼 http://www.letscorp.net/archives/38506?utm_source=feedburner&utm_medium=feed&utm_campaign=Feed%3A+letscorp%2FaDmw+%28%E5%A2%99%E5%A4%96%E6%A5%BC%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