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21 February 2015

【立場新聞】蕭家怡:把我的澳門還給我

這些年,我們的生活總不會與電影脫鈎:無論你本身是否喜歡看電影,只要你到Facebook或者YouTube走一轉,就會知道身邊朋友已經看、將要看甚麼,有甚麼戲已上映、正流行、即將換畫等。
我就是這種靠Facebook與YouTube來得知不同電影的人,特別在農曆新年時節,賀歲片宣傳工作進行得如火如荼的時候,三數天下來,已經看過六七套電影的名字、宣傳海報或宣傳片,雖然最後或許一套也不會去看,但這兩套電影的名字,早已牢記腦中。
當賭城易名
第一套是由發哥、張家輝、劉嘉玲等人主演的《賭城風雲II》,中文名已教我看得一臉迷茫,加上那個英文名字「From Vegas to Macau」,更令我無奈。
這些迷茫與無奈,源於我(以及其他同代人)還趕及那名曰「變改」的尾班車:我出生於九十年代,回歸前的澳門。據說,那是個黑社會橫行的時代,搶劫、 綁架,屢見不鮮;縱火、燒車,無日無之,但可能是年紀太小,同時家人有意無意隔絕這些訊息,所以,我對這個「亂」的社會狀況其實沒有太多的記憶,相反,我 記憶中的澳門,就真如今天不少人在回憶那樣,是個悠閒的南歐小城,是個路上除了手信店以外還有其他店舖、是個俯瞰行人路時還可以看見路而不非只有人的城 市;是的,那時候的澳門,沒有24小時營業的便利店,也沒有能買到不同知名品牌商品的大型購物中心。更重要的是,那時候的我所認識的賭城,不叫澳門,而叫 拉斯維加斯⋯⋯
然而,2003年以後,自由行、賭權開放、外資賭場落戶、賭博收益超越拉斯維加斯⋯⋯澳門早已擊敗拉城,將「賭城」這個名字 拿到手。但對於很多人來說,這個「易名」根本不是個甚麼值得留意的問題,甚或澳門是否叫澳門也可能不會是問題,只是看在我這個成長時依然視「賭城」為拉斯 維加斯的代名詞的人眼裏,這戲名實在坦白得有點那個(甚至大陸早將兩套《賭城風雲》分別定名為《澳門風雲》,直截了當,去得更盡、更不掩飾)。
至於你說,為何第一套《賭城風雲》上映時沒有這種感覺,反是現在才來有這茫然。原因無他,因為當它第一次出現時,我尚且可視它為偶然,但今天,續集出現了,我也隱約看到了這套以澳門、賭城為背景的賀歲片,正慢慢成為必然⋯⋯
當一切不再如初
第二套讓我記住的電影是《十月初五的月光》,原因也當然跟澳門有關。
目 前網上流傳的短片,名為「電影《十月初五的月光》海外版先行預告」,片長約為一分半鐘,情節主要為飾演初哥哥的張智霖騎著單車,走過小城不同地方,如大三 巴、南灣、觀音像、葡國領事館和威尼斯人,最後手執「銀雞」的他在人群中與佘詩曼飾演的君好相視而笑,最後配上「念你如初 祝君安好」八個字作結。
單就這短片而言,選角沒有問題,情節沒有問題,最大(暫也是唯一)的問題在於《十月初五的月光》這名字。因為這七個字代表了澳門的一種狀態,也就是 十五年前,那個寧靜悠閒、可以讓文初在新馬路上騎單車、能夠在議事亭前地閒聊、甚至駕著電單車,在大三巴頂衝下的狀態。今天回看,這狀態已一去不返,而看 著留言盛讚張智霖怎樣不老、佘詩曼怎樣keep得好之時,我的心更覺被揪住了,因為歲月在澳門刻劃的痕跡,竟比男女主角更深;十五年了,君好沒變,初哥哥 亦沒有變,但澳門,卻變得面目全非。
有人會說,無論是澳門變成「賭城」,抑或不再如劇集版《十月初五的月光》一樣悠閒,其實也是一種進步, 代表澳門變繁榮了、富有了;對於這些,我不反對,但作為一個見證著「變改」的九十後而言,經濟成果不由得我來分享,但我們已然奉上那過去的美好,不是因為 我是廢青、憤青而對今天心生怨懟,而是在經濟之外,我們還有自己想堅守、珍惜的東西。
執筆此際,是年初一的晚上,也是小城難得能稍稍回復平靜的一天,但明天開始,一連三天,正好是客流的高峰期,一邊看著短片中初哥哥騎單車的悠閒樣子,一邊想起早前澳門政府公佈,新年進出境旅客那高達二百二十萬人次的預計數字,我腦海中突然出現這句:我不要賭城,我要澳門!


原文連結


from 港文集 http://hktext.blogspot.com/2015/02/maca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