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22 February 2015

22K與兩岸三角貿易之謎

     根據20151/28 的《經濟日報》社論〈從外銷訂單看台灣經濟展望〉,台灣海外生產比例持續攀漲,2014年已達到52.6%2013年為51.5%),而且201412月更已高達57.5%。海外生產比例越高,國內生產的比例越低,對就業的影響越不利,對剛畢業而沒有工作經驗的學生衝擊更遠大於已經有工作經驗的職場老鳥。資方也可以藉此對求職新手拿翹,壓低他們的起薪(尤其是那些不需要專業能力的工作),逼迫他們接受非典就業,硬把全職工作派給派遣員工。
        但是,別用「兩岸三地貿易比例升高」推論「台灣的 GDP灌水,實際上已經負成長」,更別用它作為合理化22K的理由。

       主計處說,台灣的 GDP 計算是根據 IMF 的標準,「兩岸三地貿易」只計入「台灣接單總金額 ─  委託大陸生產總金額」,也就是只計入台灣的經手附加費用 (反應的是台灣的管理處所投入資源的成本與利潤),因此絕無灌水的問題。我經常質疑政府數據不可靠,但是主計處上述說法我倒很可以接受。
       兩岸三地貿易問題在國外也有類似問題,英文裡有 out-sourcing,台灣有代工,都是把低階工作交給海外去執行,降低成本。美國人 Out-sourcing 給台灣代工,或者日本工廠外移到中南半島,都會增加美國和日本的失業率(於此同時卻增加資方與高階管理人的收入),但是不必然導致大學畢業生誇張地低薪化。關鍵問題還是在於國內的產業有沒有升級:如果產業升級,就會重視求職者的專業能力,而且必須用合適的薪資吸引有能力的人,自然不敢用不合格的大學畢業生來逼迫有能力的大學畢業生一起壓低薪資
       韓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韓國工會力量強大,可以跟資方有較平等的議價權,因此資方無法輕易壓低勞工薪資。結果,資方只好利用教育提升的結果,去拼海外市場與提升員工生產力,用來支付逐年調高的薪水。因此,韓國的大學生就學率比台灣高(見下面圖二,韓國大專的粗就學率高達103%,一度高達106%,全球第一,而淨就學率在2010年時就已達70.1%;而2013年台灣大專的粗就學率才83.88%,淨就學率則首度超過70%門檻而達到70.4%)但是大學生和高中生的薪水卻都持續增長,而沒被凍漲(見下面圖一)
原出處:詹盛如與楊濟華的〈學歷通膨?韓國的發展經驗
原出處:詹盛如與楊濟華的〈學歷通膨?韓國的發展經驗

       台灣的年輕人薪水被壓低,另一個原因是政府帶頭擴大非典就業:實際上聘任專職人員,卻不給公司內專職人員的待遇,甚至借用外面的人力派遣公司來規避「同工不同酬」的實際剝削問題。
        在國外,這種實質上「同工不同酬」的問題是由司法干預來維繫勞資之間工資議價的合理性,以及「同工同酬」的社會正義:如果企業把全職工作交給實習生或派遣員工做,有可能會吃上官司;尤其是叫實習生作全職人員的工作,而只給實習津貼,幾乎注定會被判敗訴在台灣,政府就是非典就業的帶頭者,毫無是非與公義可言。
        因此,跟韓國比起來,22K是因為台灣房地產獲利容易使產業無心升級,而資方又有機可乘來壓迫求職者,但台灣工人卻不像韓國工會那樣可以保護勞工應得的平等議價權,以致近年來資方獲利越來越高(有調漲薪水的空間),但是勞方薪資卻越來越低(雖然人均產值是在上昇的)
原出處:天下雜誌「台灣貧富差距創新高!1%比99%的戰爭

        跟美加比起來,台灣政府不像國外政府那樣出面維持「同工同酬」的基本社會正義,反而是非典就業的帶頭者
       全球化下的 out-sourcing 確實使得全球勞工在議價權上失去許多議價能力,而使得工資有被資方壓低的機會,但這絕對不表示「22K符合勞資平等交易的正義」,也絕不表示所有國家局勢一樣糟──台灣遠比韓國、美加更糟,是因為我們的學者更加是非不分,更加不去替被壓迫者講話;而許多年輕的部落客更拿著教科書上與現實脫節的理論拼命為現況合理化,以致政府和企業家更有恃無恐。


from 清大彭明輝的部落格 http://mhperng.blogspot.com/2015/02/22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