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3 December 2014

透視中國:「霧霾」中展望經濟走勢

2014年 12月 3日
北京APEC峰會不久,霧霾重新籠罩京城。在世界經濟復蘇不振的形勢下,中國經濟走向也成了「霧裏看花」。
世界經濟的一個主要發動機中國今年開始放慢了經濟發展速度,於此同時,國際油價連續下滑,大宗商品交易下跌,使得國外一些經濟觀察家對中國也做出種種悲觀預測。
不 久前,有著名國際投行發佈報告說,未來幾個月裏中國經濟硬著陸和歐元區危機重新爆發的危險不可忽略。至於中國價格歧高的房地產泡沫,更有一些專業的人士預 計它終將破裂,並就像80年代的日本經濟一樣迫使中國經濟硬著陸,這種觀點在專業的經濟報刊雜誌專家評論欄中都可見到,在經濟放緩時更顯眼。
不過中國的領導人則對中國2015年的經濟做出信心滿滿的預測,提出了中國經濟中高速增長「新常態」。對外,亞投行建立不久又推出絲路基金,完全是「不差錢」的態度。
中 國各經濟階層並不掩飾要保持「新常態」面臨的種種困境: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表示,中國經濟正在經歷「換檔期」和結構調整的「陣痛期」,主要問題包括影子銀 行和產能過剩等。在基層,房地產價格持續下降、工廠虧損生產、銀行利潤收縮、金融員工減薪、「錢荒」危機若隱若現,地方政府債務重重,各行業的個案和例子 不時見諸媒體。
中國也有很多經濟學家警告經濟下行存在引發地方財政破產、導致「系統性」危機爆發的風險。
「新常態」下的經濟運行措施卻有時會突然讓眾多市場專家大跌眼鏡:不久前中國央行意外宣佈不對稱降息。
這 次降息引來紛紛解讀:有人認為此舉刺激的中國股市出現多年罕見的大幅度上揚,搞活了資金市場,並且拯救了在重重困境中的房地產、銀行、企業;有人認為這是 「放水救市」:政府在國內經濟形勢壓力下放棄既定收緊財政金融方針,重書08年金融危機後政府大筆一揮放出四萬億的老故事。
英國布魯奈爾大學經濟系教授劉芍佳在接受BBC中文網的採訪認為,從央行這次降息可以看出,這只是一次微調的手段。從目前情況看,中國經濟要比08年時候狀況好得多,但在穩定增長的情況下需要解決的結構性問題調整將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無法一蹴而就。
經濟運行調整
08年世界金融危機爆發後,中國出口短時間大幅下滑,出現大量失業人群。彼時政府做出「四萬億」行政性救市方針,如同給一個病人注射了強心針,不僅拯救了中國經濟,按照一些西方經濟學者的評論,也拯救了西方經濟和世界經濟。
但 在官僚行政干預和壟斷的市場中,中國政府的四萬億信貸「刺激」並未得到合理的市場資源配置,進入合理均衡的分配渠道的良性經濟循環渠道,其中很多湧入國有 銀行、房地產、股市、製造業等,造就了今日中國經濟的種種困境。目前經濟不景氣,很多人又在期待是否應該再「刺激」一把。
但四萬億「刺激」帶來了明顯副作用:產能嚴重過剩、整體負債率大幅度攀升、房地產市場一片泡沫、影子銀行與社會集資盛行等叢生亂像。這些也成為上述悲觀的經濟學者認為中國經濟可能硬著陸、房地產市場崩盤的依據。
劉芍佳指出,但從就業狀況和總體的宏觀情況看,目前的經濟運行仍然是穩定的,加上中國人口、城鎮化進程等造就的剛性需求,因此目前看,中國經濟硬著陸或者房地產市場崩盤的看法並不具說服力,未免有些不切實際。
國際投行摩根大通的經濟學家近日也發表報告,認為中國金融系統風險雖然較高,但不可能在未來兩年演變成全面的危機。
市場化
李克強的經濟團隊上台以來一直強調經濟市場化的改革努力,減少行政干預。政府又為此實施一系列金融財政舉措,試圖建立符合國際標凖的、現代化中國的市場環境及銀行和企業體系,包括近期出台地方債務中央不救、試圖推行價格改革、存款保險制、股票發行註冊制,等等。
劉芍佳認為,中國政府包括降息等微調措施都需要時間來驗證其效果,仍有諸多財政金融手段來繼續調控,如果一些措施失靈,極端的話甚至還可以再回到倚重投資拉動的老路,防止經濟大幅下滑。
他認為,目前的就業數字穩定還說明在經濟結構的調整中出現了很多新鮮事物,但有關數據到達統計層面也需要一定時間才能反映出來。比如說,因為互聯網經濟的迅速發展導致物流行業需求大增,快遞員的需求也猛增。
所以,在目前的產業調整和市場化進程中,有衰退的領域,同時也有增長點。
新經濟環境
中國民生證券研究院的經濟學家管清友、李奇霖認為,產能過剩成為中國經濟轉型的最大風險點。重工業產能過剩是形成霧霾的主要原因,產生過剩不斷壓縮企業利潤,積聚金融風險,而產生過剩行業佔據大量土地、人力和信貸資源,限制了其它新經濟行業發展空間。
劉芍佳認為,解決產能過剩、產業結構調整目前也處於一種新舊交替、非常混雜的狀態之中。人們希望早些走出這種狀態,迎來明朗的未來。但這需要一個過程,所需時間取決於政府的調控、經濟基本面的改觀等各種因素,包括國際因素。
從國際經濟環境看,很多經濟學者指出,美聯儲退出量化寬鬆和加息的預期增加,給新興市場經濟也增添了更多的金融壓力和經濟風險。
但劉芍佳認為,美國退出量化寬鬆對中國可能也有積極的意義:從人民幣貶值預期和中國出口來說,可能都有幫助。油價下滑則有利於企業轉型。
摩根大通也認為,國際油價下滑對中國經濟是利好因素:中國是石油進口大國,外生性的、供給驅動的國際油價下跌所引發的生產商價格指數(PPI)通縮將提高企業利潤和家庭收入,支撐經濟增長。
經濟要增長,企業就必須生產。在限產限行等行政措施造就的APEC峰會的藍天下,中美兩國首次就減排問題達成一致。在美國減排承諾的同時,中國做出承諾:中國溫室效應氣體排放量將在2030年達到峰值。
由此可見,和中國能完全徹底實現環保的產業轉型一樣,治理霧霾也恐怕將會是個相當長的過程。



from BBC中文網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indepth/2014/12/141203_chinawatch_economy_embar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