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20 December 2014

李怡 - 財聚人散和財散人聚

蘋論   香港蘋果日報   2014年12月20日

港澳辦主任王光亞要港人反思佔中,訪客引述他說:「香港是一個高度法治的社會,為甚麼會發生接近80天的違法佔領的事情呢?」問題問到點子上,一向有守法傳統的香港人,不但違法佔領,而且有三四成市民支持佔領,這是港人應反思,還是推行一國兩制的中共港共要反思?

一位長期關注香港問題的老友對筆者說:從台灣選舉和香港佔領運動來看,台港兩地多數人對於中國大陸的「輸出繁榮」似乎不大受落,抓住中國經濟發展的「機遇」,還是對中國式繁榮敬謝不敏,看來是台港兩地深層次的社會根本矛盾。

上 月底在台灣一個選後座談會上,講者之一的吳彥宏提出了一個觀念,就是「財聚人散還是財散人聚」。這本來是經營企業的名言,意思是:如果利潤都由老闆或主管 佔去,那就留不住人尤其人才了;而如果能把較多紅利或配股分給夥計,財散去就能把人留住。他用這句話來形容台灣的選舉,意思是,經濟發展的結果,若財富集 中在少數人身上,多數人得不到好處甚或日子過得更艱難,那麼人心就會散掉,不會支持採取這種政策的政黨;若經濟發展導致均富,或至少多數人覺得受到公平對 待,那麼人心就會凝聚。

馬英九執政幾年,中共以砸錢、讓利、觀光客這三招向台灣統戰,並威脅台灣若不配合就收回「恩惠」。台灣選戰時,藍 營頻打「經濟牌」,強調國民黨對大陸的開放政策「帶來興旺」,首富郭台銘更承諾加大投資2,000億新台幣,協助產業轉型力挺藍軍。但「經濟牌」在台灣選 戰中全部失靈。原因是,年輕一代未能分享經濟成果。百萬台商進軍大陸,賺取利潤或高薪的都是老闆或中高級管理人員,台灣青年在大陸沒有競爭力;台商和高階 人員的富還帶動台灣物價上升,樓價高企,貧富懸殊年年加劇。還有人擔心政策向富商傾斜可能加深商人干政,年輕選民對權貴壟斷尤其反感。這是台灣主政者這些 年「財聚」而導致在選舉中「人散」的因果。

中國大陸這十來年在香港砸錢更多了,每年數千萬人自由行,在香港置業、投資、國企民企上市,還 有數之不盡的大陸客在港設公司洗錢,推高了香港的GDP,大量陸企交了洗錢成本最低的所得稅,使香港庫房進賬豐厚。但這是高度「財聚」而非「財散」。 2013年初統計,自1998年GDP的13,000億15年增至2012年的21,000億,增加了60%;但家庭入息中位數15年只由18,300元 增至20,000元,即增加了9%;住宅價格指數則增加了90%,奶粉價格增加100%,牛肉價格增加了233%,貧窮人口從850,000增至 1,187,000,增加40%。錢到哪裏去了?回歸前,香港人從來不仇富,問題是這些年大陸的繁榮輸出益了地產霸權和少數特權階層,而香港中下層人的日 子更難過,別說向上流動,甚至連住房、拍拖、結婚和日常生活的空間都匱乏。

美國前總統甘迺迪說過:「沒有社會進步的經濟發展,只能使大多數人繼續貧困而讓少數特權者牟取暴利。」

社 會進步,指的是法治趨完整,人民的自由趨擴大,對弱勢族群的福利不斷增加,社會的不公平現象逐漸減少……等等。所有這些,雖沒有完美境界,但應該隨着經濟 發展而走向完善。如果社會朝着反方向倒退,那麼原因一定是經濟發展通過少數特權者牟取暴利而取得,並使多數人更趨貧困,社會不公平擴大。中國大陸這二三十 年正是沿着這個經濟發展、社會退步、特權暴升、貧富趨兩極的軌迹運行。只要中國的權貴資本主義持續,它對香港、台灣乃至世界的繁榮輸出,也是順着這樣的軌 迹。

世界其他國家,因有民主制度制衡,面對中國的暴發戶式繁榮輸出,仍可以欲迎還拒。台灣也有民主選舉,所以在馬政府不斷迎向中國的繁榮 輸出中,從太陽花運動到九合一選舉,正在對「財聚人散」作出修正。至於香港,不僅完全沒有抵禦中共繁榮輸出的機制,甚而港府配合中共要求而加緊融合。最近 挨年近晚,上水再成為水貨客的集中地,由火車站附近到舊墟開滿水貨店,到處在分貨,港鐵內水洩不通,有網上報道指已有商戶架設路障阻止馬路被水貨客佔領。 但這種現象,政府港鐵自然不理,多數媒體也視而不見,或已習以為常,或覺得這是市民要付出的繁榮代價。

一向守法的香港人,為甚麼鬧出持續 近80天的違法佔領運動?其實答案就在中共身上,是十多年中國的繁榮輸出,造就了香港的財聚人散,財產高度集中在地產富豪和大陸來港的特權人士手中,於是 人心就散了,也就是與中共港共對立的情緒與日俱增。爭取香港人政治權利的自主抗爭,就是這樣發生的,並會以不同方式繼續綿延下去。


from Vicsforum - One man's forum http://vicsforum.blogspot.com/2014/12/blog-post_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