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7 December 2014

彭博社:中国市场化改革承诺一年后 国家之手还比比皆是

(彭博讯)中国领导人一年前承诺让市场在资源分配中起到更大作用,然而如今,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还是随处可见。
中国领导人甚至在庆祝「市场化改革」的同时,还在继续引导信贷投放给自己青睐的借款人,用户籍制度限制人员的自由流动,并捍卫国有企业的特权地位。
尽管国家主席习近平承诺的330多项改革措施直到2020年才会全面实施, 但目前已见到的改革雏形已凸显出拟定的改革措施的繁复性以及国家可能在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他们脑海中没有想过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Fung Global Institute 驻香港总裁William Overholt说。 「他们想的是许多获得国家不同形式支持的大型国企。他们要改革这些企业,而不是废除它们。」
中国经济经历了30多年年均10%的成长后,国家领导人正尝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下一步。这个转型过程将包括利率、能源价格以及土地使用权改革,与资本主义菜谱中的每项原物料相差无几。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到1990年以来最小,令完成这个任务变得更加棘手。高盛预计,鉴于这个局面,中国领导人在12月9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可能把明年的成长目标调低到7%。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的预测专家甚至预期中国经济成长在2019年前或急速下跌到4%左右。
回报递减
推动中国经济产值从2005年以来成长一倍的密集投资策略已失去冲击力。根据清华大学经济学教授白重恩的研究结果,过去10年,中国实际资本回报率 已下降一半。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David Dollar在一份2013年的研究报告中总结称,「近几年,中国的(投资)回报急速递减。」
中国自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在采用渐进方式放弃计划经济。如今,双轨制依然在中国存在: 产品生产商在全球市场上要直面激烈竞争,但在国内却由国家决定信贷、土地和能源的价格或可用性。
在去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中央委员会承诺让市场因素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把政府的角色限制在维持稳定和提供公共服务上。
中央委员会指出,「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市场重心论的提出正值中国领导人希望加强对内需的依赖,来替代出口带动成长的模式。政府的控制手法已经赶不上这个演变过程。
「不能用行政手段决定应该生产什么,」世界银行驻北京高级经济学家Karlis Smits表示。 「命令式的方式,很不容易取得成效。」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相关日志



from 墙外楼 http://www.letscorp.net/archives/8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