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12 December 2014

BBC中文網視點:新常態 -- 告別經濟高速增長

2014年 12月 12日
剛剛閉幕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經濟發展新常態」,並稱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會議闡述了新常態的九大特徵「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出口和國際收支」、「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生產要素相對優勢」、「市場競爭特點」、「資源環境約束」、「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
如何解讀中國經濟的「新常態」呢?
《南華早報》高級編輯黃忠清在接受BBC中文網採訪時指出,這是習近平政府對整個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最新的總結。 經過三十年以出口加工為導向的製造業以及後來以國家主導的大規模基建投資,這兩個經濟增長模式已經走到了頂端,再也沒有多大發展空間了。
他 說,「那麼就轉到了另外的經濟增長模式,這就不可能再達到兩位數的高速度,另外這種轉型是一個痛苦的過程。需要創造品牌,以內銷為導向的,這需要一系列的 制度改革以及企業轉型,所以這不能夠高增長。那麼現在提出這種戰略性的新常態,實際上就是接受這種告別了三十多年代的兩位數增長的一種新發展模式。」
經濟轉型困難
習近平一年五提「經濟發展新常態」2014年5月,習近平在河南考察工作時首次提及新常態。另外,在今年7月,11月,12月5日和12月9日又多次提及。「新常態」九大特徵中被提及方面似乎都是中國經濟轉型中爭論比較多的。那麼闡述新常態有多重要呢?
黃 忠清表示,這個新常態只是一個對這種現狀的解釋,即使不說是新常態,它也是新常態了。 以前的經濟模式已經不能持續了,但關鍵是新政府如何實現經濟轉型。這個經濟轉型對中國來說很困難,因為是從根本上從制度上的一個改革,國家投資的模式不行 了,又把創造力放在民間,原來那些特權利益和國企壟斷的增長模式已經沒有了。
路透社分析說,引領中國平穩應對「新常態」或許是本屆政府未來執政主旋律。
文章還引述中國國家信息中心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牛犁稱,這表明對新常態的認識已經獲得最高決策層的集體認可。對新常態的認識也意味著本屆政府未來執政的主要思路都會圍繞新常態進行,類似以往中國的「科學發展觀」、「三個代表」等等。
有媒體稱,隨著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對習近平新常態的討論熱度加深,成為分析經濟的熱門新詞,而且在取代之前的「李克強經濟學」。
黃忠清認為,這不存在取代的問題,只是提法不同而已。 李克強經濟學也是這個思路,基本上的動力是要改革。
政治改革需要同步
那麼中國對這種經濟轉型凖備好了嗎?
黃 忠清指出,事實這個轉型的根本還沒有凖備好。 這實際上是對習李政府未來十年的挑戰。如果做得好,他們成功了,如果做不好,那麼可能中國一敗塗地。因為前三十年,只發展,沒改革,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制 度沒改革,一系列滯後的問題現在全部都暴露出來,比如環境污染,工業安全,食品安全等,這個轉型不是那麼容易的。
他表示,「習李上台兩年來,每一次的政策,我們都可以看出是向著改革的方向在努力的,但是能不能實現,並不是那麼容易。事實上,我們看不到任何政治改革的苗頭。」
黃 忠清指出,三中全會和四中全會提出了經濟改革和法制改革,但是四中全會上的法制改革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法制改革, 沒有政治改革,要實現真正的司法獨立是不可能的,沒有真正的司法獨立,經濟轉型也是不可能的。經濟轉型需要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過去三十年是國家壟斷的經 濟環境,所以現在中國還沒有凖備好,除非五中全會進行政治改革。
他說,「有了經濟改革、法制改革,政治改革一定要同步 ,這樣才能真正形成新常態的發展條件。 不可能兩位數字,但是如果在未來20年可以保持百分之五、六、七,那麼中國的現代化也就實現了。但是這個挑戰一定要跟政治改革同步。」
(撰稿:林杉 / 責編:董樂)


from BBC中文網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china/2014/12/141212_newnormal_hu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