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22 October 2012

《為何大家聽不明CY 理念?》

明報有文章《為何大家聽不明CY 理念?》。這條問題聽起來也真的「物以主人型」:為甚麼大家聽不懂空話?為人師表,倒是要學客觀,也想去聽聽別人的想法。好吧,按下連結,豈知,出現以下的畫面:

原來這個問題的答案是premium content,只限訂戶。

世界就是這麼詩意,我完全明白了。

Premium content是付費文章。當讀者覺得好,他們也不能將之廣傳,因為他之後會收到朋友的投訴:唏,你的連結是死link,我可沒訂那份報紙。基於這份報紙 對版權的著緊,你也不敢將之copy and paste,你只能按你的意思轉述一下,準確不?說不定。肯定的是,這些文章只能停留在該傳媒的讀者之間,只能被轉述和遠觀。

換句話說,他們的話從來都沒有在最活躍的輿論空間出現過。公共空間是建基於assessibility of arguments,即別人能否容易看到你的觀點,能否和你直接對話。這是網絡空間為甚麼能化身成最熱鬧和最具推動力的輿論平台。按一下就能將觀點分享和 傳播,這個平台透過最民主的方法將垃圾觀點掃除。五毛何其多,但他們的觀點也只能一邊被嘲弄一邊被廣傳。

CY的觀點為甚麼不被理解?因為它連讓人聽到的機會也沒有,它和眾多沒有份量的評論基本也沒有被分享的餘地。同樣,它從沒有受到過挑戰,只是高高的 坐在「公信力」的山頭上,向讀者顯示自己的高大。既然它沒有被廣傳和細閱,於是,當每一次CY被質問的時候,他總是可以理所當然地說:請你仔細看一下我的 文章,我沒有/不是這樣說。但它的文章其實對多數人來說是inassessible,它甚至連被拿來「學習」的機會也沒有。

順道一提,這也是我不同意《明報》封掉傳載政治評論文章網站《香港雜評》的原因。副刊編輯撐此舉,因為版權能維護文化人生計我明白;但政治評論最重要的是其意念廣傳:封blog的結果是將貴報作者的影響力減低,而《香港雜評》所載的,偏偏就不是副刊編輯所說的文化文章。

我不是單打明報,也不是僅評CY,而是建制派的稍為有質素的言論,主要都是在刊登在主流媒體上。CY前期還懂謙厚時的文章都在《明報》,為甚麼我們不去評論?因為它 們也是premium content!建制的意念還用著他們傳統的傳媒操控ABC,出版日期:上世紀革命年代;內容:單一強勢媒體主導輿論;能操控主流媒體,就能操控民意。豈 料殖民地政府就是沒有執行愚民政策,埋下一個叫資訊自由的地雷,加上互聯網不識趣地在這個關鍵時刻流行起來,結果就是建制試圖推銷自已觀點時,只想到透過 一個稍有「公信力」的媒體加持引導,舖上一個和平理性持平客觀的外衣,豈料卻是個被蔑視的EPIC FAIL:一方面是建制派自己劃死了自己的觀點的傳播;另一方面媒體也劃死了自己的影響力(試比較一年內《明報》和讓文章任意share的《主場新聞》在民間的影響力,將會證明這種做法的缺點)。

最後,我還是透過剪報公司讀到這篇原本有標題,有討論餘地所以SHARE-ability甚高的文章。但我就是不明白為甚麼有人要維護一個民望低的特首,卻不許自己的看法廣傳,而且,為免被人封blog,我不轉載了。因為這個年代,理念不是「聽」的,共識,是討論出來的。



from johncoal's Xanga http://johncoal.xanga.com/768960152/%e3%80%8a%e7%82%ba%e4%bd%95%e5%a4%a7%e5%ae%b6%e8%81%bd%e4%b8%8d%e6%98%8ecy-%e7%90%86%e5%bf%b5%ef%bc%9f%e3%80%8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