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2 October 2012

習之:中國面對兩大國際關係陷阱

信報財經新聞 2-10-2012

最近,中日兩國因釣魚島問題而劍拔弩張,日本右翼勢力不斷登島,令中國民間的保釣運動不斷升級;保釣運動使得日本政府擔心將來失去島嶼的控制權,從 而通過「國有化」,以「法律行動」增強控制釣魚島的法理正當性。日本政府的舉動迫使中國政府不得不採取相應的法律行動回應,宣布劃定釣魚島及其附近島嶼的 領海基線;同時,中國政府為了表明對其領土的實際控制和保護,不僅派出海監船巡視,而且借機宣布航母下海。



在雙方宣布沒有退路的情況下,日本試圖把釣魚島問題國際化,而中國則要捍衞二戰後形成的基本國際秩序。

可以預料,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中日之間就釣魚島問題圍繞法理、實力和國際關係展開較量。在這場較量中,人們普遍關心的是會不會發生武裝衝突?會不會導致大規模的中日戰爭?

目前,無論中國還是日本內部,都在政府與民間(或精英與大眾)之間同時存在和平與戰爭兩股力量;中日之間能否避免戰爭,關鍵在於中日兩國的政府和民間這兩股力量在國內政治和國際外交中互動關係。

有興趣的人完全可以在這些不同力量之間,做一個排列組合來預測未來的結果,假如考慮國際社會的因素,尤其美國對中日關係的態度,那麼這個排列組合將更為複雜。

不 過,預測結果並不重要,問題在於我們想要什麼樣的結果,這對於中國政府和中國的精英階層來說尤其重要。如果中國政府和精英階層不能沉着、理性地面對自己所 處的客觀歷史處境,那麼任何歷史選擇和決斷都是危險的。我們必須深切地意識到,當下的中國正同時面對着兩個國際關係陷阱:「修昔底德陷阱」與「中日陷 阱」。

「中國模式」加深美國疑慮

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Thucydides)在《伯羅奔尼薩斯戰爭史》中 記錄了希臘帝國的擴張引發了斯巴達集團的恐懼,進而引發兩個集團的長期戰爭,最後集權的斯巴達摧毀了民主的雅典。這段歷史深切地影響了西方文明對戰爭和國 家建設的思考。比如美國主張一個內部民主的國家要能生存,必須對外具有帝國擴張的能力,這個意識就源於對伯羅奔尼薩斯戰爭的反思。不過,這場戰爭之所以發 生,就在於雅典的興起非但未能安撫斯巴達的恐懼,反而自以為是,對外堅決捍衞自己生活方式,而內部卻充滿衝突與不團結,最終導致雅典的敗亡。

新 興強國引發傳統強國的恐懼而導致戰爭,可稱之為「修昔底德陷阱」。這個概念正普遍用於描述中美關係,即中國崛起,引發美國的恐懼,如果中國未能安撫美國的 擔心和恐懼,中美之間有可能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從目前來看,美國面對中國的崛起而希望把中國納入其秩序之中,從「責任承擔者」(stake holder)到「中美國」(Chimerica)都屬於美國的戰略構想;中國對此並沒有積極回應,反而強調「中國模式」,這無疑加深了美國對中國的懷疑 和恐懼。在這種背景下,假如中日之間發生戰爭,那麼日本是否會向像引發伯羅奔尼薩斯戰爭的科林斯人一樣,最終引發中美戰爭?

傲慢與新興力量的角逐

不過,中國除要面對「修昔底德陷阱」,還要面臨「中日陷阱」。今天,中日恩怨起源於甲午戰爭,這場戰爭一方面是由於日本試圖擺脫歷史上長期寄居於中華文明之下的文化怨恨,另一方面也由於清朝以天朝的傲慢心態來對待日本,貿然擴大戰爭。

今 天,在經歷抗日戰爭之後,中國作為新興力量似乎對日本懷着復仇的心態,而日本因為《日美安保條約》的存在而對中國的崛起依然抱持傲慢態度,企圖突破和平憲 法的約束而挑起對中國的戰爭。因此,「中日陷阱」實際上就是由於傳統力量的傲慢與新興力量的心理不平衡而形成的復仇心態所引發的戰爭。

無論 「修昔底德陷阱」還是「中日陷阱」,都意味在政治較量中要時刻理性地把握民族的文化心理。由於日本民眾對政治漠不關心,這種非政治化的態度導致日本政治完 全由少數精英操控。然而,五四到文革,中國民眾被高度動員,這就使得中國政府必須面對民眾的情緒。由此,日本民眾如何控制政府,中國政府如何引導民眾,是 兩國避免「中日陷阱」的有效途徑。

作者為資深評論員,將重點解讀中央和內地的政策,以及香港發生的大事。


from 政經評論 http://allcommentators.blogspot.com/2012/10/blog-post_6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