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14 October 2012

楊宇軒:金錢哲學

明報 14-10-2012 

早前在新東北發展爭議中,侯志強一句「你賠夠錢畀我,祠堂都可以畀埋你」,引來熱烈討論。香港在過往數十年享受資本主義帶來的經濟騰飛後,近年在金融危機及地產霸權的陰影下,開始有人反思主張凡事有價、可供買賣的經濟學,是否叫我們錯失了什麼?

相信大家對哈佛大學教授Michael Sandel的名字並不陌生。他所著的《正義──一場思辨之旅》(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自上年開賣後多次榮登暢銷書榜,且大獲好評。書中第一章便發問了一個經典的哲學兩難題。一輛失控衝前的有軌電車(trolley)正要撞死前方軌道5名正在施工的工人,假如把車轉向另一條支線,便會撞死岔線上的一名工人。面對5死或是1死的情景,絕大部分人也認為應殺1人而救5人。原因不外乎是1個人死總比5個人死好,這時難免要從功利的角度出發來衡量人命。

Michael Sandel
隨即轉換情景,在醫院內有一名醫生正同時面對一個患有重病的病人和5名等待器官移植的病人,假如令重病的人失救至死,他的器官便可移植至其他5名病人身上並使他們得救,否則那5名病人便會死去。同樣是殺一救五,大多數人卻認為醫生不應殺那病人。在這個時候,我們又認為不應從功利的角度去看待人命。

反思功利主義

這只是課程中的其中一節探討功利主義的衝突,但Michael Sandel好像覺得不夠,於是新書《錢買不到的東西──金錢與正義的攻防》(What Money Can't Buy: The Moral Limits of Markets)不再像前作一樣,泛談多個哲學入門概念,反而集中火力大談經濟學中功利主義對人性的影響,再引伸至金融海嘯後,全球對資本主義的反思。

過去數十年自由經濟及資本主義的確對社會的繁榮作出極大貢獻,當中核心概念「無形之手」、「人假設是自私」、「局限下極大化」深入民心,但Michael Sandel認為「過去三十年來所發生最致命的變化,並不是貪婪的增加,而是市場價值已擴張到非它們所屬的生活領域中」,比如教育、公共服務等方面。書中開首便帶出一例子﹕在美國的紐約公園不時會有免費的莎劇表演,因為太受歡迎而出現「排隊黨」,在演出前把自己的位置賣給有錢人。這樣看起來是對社會有益的行為,「排隊黨」把免費的莎劇表演變得有市有價,令演出的功效發揮到最大。但與此同時,「排隊黨」令窮人最終無法欣賞表演,破壞了免費演出的原意。從經濟學角度來說,社會的效益的確是去到最大了,但這結局又是否我們所想?

「生命中某些美好的事物,一旦被轉化為商品,就會淪於腐化或墮落」,且同時帶來兩個問題﹕一,不平等;二,腐化。轉換一個角度,不是富人買下公共服務,而是政府以錢作鼓勵,又如何?

書中比較英美的捐血制度。美國為了保持血液供應,部分的血是購自商業血液銀行,但到頭來面對血液被浪費、成本高,以及感染風險較高的問題;相反英國則像香港一樣,血液來自無金錢回報的志願捐贈者,則較少以上問題。

道德尊嚴底線

社會學家分析,美國的制度不公平,因為這是剝削窮人的行為,他們為了錢而成為被壓榨血液的階級,這個階層的人成了血液的主要供應來源。第二個問題更值得深思,便是給予金錢回報,把捐血「腐化」了,破壞人們對捐血的責任感,消滅了利他主義的精神。一名單親媽媽為了養活孩子,自願在額頭紋上一行網址賣廣告,這一項你情我願的交易,背後帶來同樣的道德危機。「為了進行這項辯論,我們需要先想清楚市場的道德極限何在。我們應該要自問﹕有什麼東西是不應該用錢買的。」公民意識、道德情感、人的尊嚴等難以用金錢量化的東西,正是我們的底線。

除此之外,書上還有其他有趣的例子探討,如棒球比賽為了得到贊助,除了會把球場的冠名權出售外,在球員上壘時,旁述還會加上一句﹕「安全抵達本壘。安全有保障,紐約人壽。」令觀眾啼笑皆非,同時說明廣告無孔不入的進駐生活當中,使運動精神褪色。

早前康文署的球場租用服務,變成有組織的商業活動;D&G認為自由行可拍照,但港人不行,惹來極大反響;若金錢成了唯一的標準,這個社會會變成怎樣?還是我們一早已變得唯利是圖?「若想判斷哪些東西是金錢應或不應買,我們必須先決定應該是由哪些價值來規範社會及公民生活的各個領域。如何徹底思考這個問題,正是本書的主題。」

書名﹕《錢買不到的東西──金錢與正義的攻防》

What Money Can't Buy: The Moral Limits of Markets

作者﹕邁可桑德爾(Michael Sandel)

譯者﹕吳四明、姬健梅

出版者﹕先覺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from 政經評論 http://allcommentators.blogspot.com/2012/10/blog-post_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