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前,港人與英國人是兩個明顯的階級,白人的官商地位都優於華人,直至殖民統治後期才積極本地化。
英國人治港時,對本地人的管治相對寬鬆,但在60多年前的南非,則沒有這樣幸運。
1948年的南非,以荷蘭及英國人後裔為主的白人大約400萬,黑人則有約2500萬。
當時的白人執政集團南非國民黨(National Party)為了確保其統治權,於是實施種族隔離政策(Apartheid),推出一連串不平等政策。
今年8月4日,紀念南非前總統曼德拉(Mandela)反抗種族歧視被捕入獄50周年的巨型雕像,在當地揭幕。
當年曼德拉被譽為南非國父,他自政府實施種族隔離後便投身政治反抗歧視,更與友人開設律師所為黑人提供法律服務,44歲時,被判煽動罪入獄。
當年的隔離政策把人種分成四類,分別是白人、黑人、印度人和其他有色人種。南非駐港總領事Tembi Tambo接受訪問時憶述,那時黑人的生活受到極多限制,日常生活方面,黑人不能跟白人同坐同一輛巴士、用同一個游泳池和沙灘(白人有專用沙灘,黑人不得內進);黑人和白人不能結婚,甚至不能正常交往;黑人往往接受較為次等的醫療服務及教育,投票權受剝削。更甚者,黑人需要擠在遠離市中心、較為荒涼的Sophiatown居住。
工作方面,黑人一般只能從事低技術及低回報的工作。香港大學經濟學講座教授王于漸亦曾撰文分析南非種族隔離政策,引伸反對香港引入最低工資(題為「從南非種族隔離根源到最低工資弊端」),指當時的非白人無法受到勞工技術訓練,只能長期從事低下工作,以及影響國家生產力;與此同時亦加深種族歧視,「白人則覺得黑人沒有教養、無知、無能。由於缺乏訓練和激勵,非白人表現欠佳,又強化了社會的定見。這最終成為雙方『自我實現的預言』,也就是愈說愈像,落入惡性循環」。
黑人壓迫下活得快樂
除此之外,假如黑人要到白人居住區工作,則需要申請通行證(Passbook),需要每個月加簽一次,而且高度限制黑人的活動時間及工作範圍,如換了僱主,便要重新申請。若被發現逾期逗留在白人區,會被判坐牢。種種的措施也令黑人成為次等公民,飽受歧視。
這邊廂,曼德拉在極力爭取,另邊廂,一個德國出生的白人攝影師Jurgen Schadeberg則用相機鏡頭打破種族的界限。他在第一本專門談及黑人生活的雜誌《DRUM》工作,利用相機拍下50年代種族隔離期間黑人的生活,展示黑人雖然備受壓迫,但仍然可以活得歡樂和保留獨有的生活文化。「黑人和白人世界彷彿隔覑一道隱形的牆。黑人在文化和經濟等各方面也受到白人的歧視,只有僕人能在白人世界生活。在50年代,黑人世界在文化和政治也很有活力,反而白人世界對我來說就顯得格外疏離和冷漠。我的照片廣泛地記錄了50年代黑人多采多姿的世界,打破了種族隔離主義的幻象。」他說。
記錄曼德拉「重返」監獄
除百姓生活外,Jurgen Schadeberg亦記錄了種族隔離下黑人抗爭的重要時刻,捕捉了南非精神領袖如曼德拉等在不公平的年代下,如何創造歷史,令南非成為民主獨立的國家。1994年,曼德拉重回囚禁他18年的羅本島(Robben Island)監獄,滿頭白髮的他在獄中遙望窗外,寓意他經牢獄之苦後仍對南非充滿希望,Jurgen Schadeberg捕捉了這意味深長的影像。同年曼德拉當選南非第一名黑人總統。
南非領事館現正在港舉辦 「南非50年代的黑和白」攝影展,是亞洲首次展出Jurgen Schadeberg的作品,展出約60張照片。
「南非50年代的黑和白」攝影展
日期:即日至10月7日
時間:早上10:00至晚上8:00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4樓包氏畫廊(灣仔港灣道2號)
費用:免費
1994年,曼德拉重回囚禁他18年的羅本島(Robben Island)監獄時攝,同年他當選成南非第一名黑人總統。這照片被倫敦攝影師藝廊(The Photographers' Gallery in London)選為20世紀50大難忘影像之一。(南非領事館提供) |
兩名南非黑人因Passbook過期而躲在牆後逃避警察檢查,Jurgen Schadeberg憶述當時他不斷拍照望令警察分心,使那兩名黑人倖免於難。(南非領事館提供) |
南非人熱愛歌舞,隨時隨地可合奏共娛。除了在舉辦世界盃時著名的Vuvuzela魔笛外,南非亦流行藍調和爵士樂。(南非領事館提供) |
白人攝影師Jurgen Schadeberg當年曾計劃在南非為黑人女星在沙灘拍攝 泳衣照,但因距離可供黑人進入的沙灘實在太遠,所以轉而在山上拍攝,望有沙灘的效果。因那時黑人禁與白人發生關係,他因此而被懷疑觸犯法例被捕,幸最終獲釋。(南非領事館提供) |
from Just Getting By http://1in99percent.blogspot.com/2012/09/blog-post_9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