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朝日新闻》社论副主任中岛泰
导致日中关系恶化的尖阁诸岛(中国称钓鱼岛),到底有多大的经济价值呢?
让尖阁诸岛及其周边海域变得受关注的一大原因就是石油。1968年,联合国亚洲远东经济委员会(ECAFE)对东海海底进行了勘察。参与调查的有美国、日本、韩国和台湾的专家,而当时中国尚未加入联合国,所以并未参与调查。
调查报告书有各国语言的概要。日语的记述为“台湾与日本之间的浅海将来有望成为世界规模的一大产油区”,而中文的表述则为“将来世界丰厚希望之产油区”。
不久后,中国开始主张对尖阁诸岛拥有主权,与此同时日本国内对开采尖阁石油一事的提议也此起彼伏。
那么,关键的石油储量到底有多少呢?2006年,日本资源能源厅在国会上对这方面的提问进行了解答。据该厅的推测,在日中中间线日本一侧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为“5000亿升左右”。如果将这一数字换算成“桶”,储量约达30亿桶。
翻开《石油词典》不难发现,世界主要产油区的储量都在数百亿桶或更多。由于探测技术的进步,“5000亿升”这一数字比1968年的推算减少了很多。
另外,从技术和经济角度来讲,到底能在尖阁周边海域开采多少石油还是一个未知数。中国在日中东海中间线的一侧开挖的天然气储量估计约为1.8亿桶,在日本看来,中方能否靠这些储量盈利还存在很大的悬念。
从渔业角度看,尖阁诸岛是否有魅力呢?虽然尖阁周边海域渔业资源丰富,但未免离港口太远。按照现在的状态,包括台湾在内,渔民们是可以在此共同捕鱼的。
反之,此次岛争的对立会给双方带来多大的损失呢?
在反日游行中遭袭的日系工厂和超市经受了数亿日元的经济损失。今后如果中国消费者继续对日本车“敬而远之”,日本汽车销量一年内预计将减少10万辆,其销售额将减少数千亿日元。当然,这也会波及到在当地工厂工作的中国员工以及涉及汽车行业的上下游产业链。
如今,日本每年的对华投资达到5千亿日元。如果投资减少的话,这对目前经济已经在减速的中国来说更将是雪上加霜。
综上所述,从日中两国大局考虑,都不应该在尖阁问题上钻牛角尖。日中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实现双赢是最好的,这也能为亚洲的和平稳定做出贡献。
中国人有很高的爱国热情,日本国民中也有人认为“领土主权是不能用数字来衡量的”。但如果将爱国的价值无限放大而停止理性的思考,是否真的是明智呢?我觉得有时候还是要算算账,让头脑冷静一下比较好。
相关日志
- 2012/10/21 -- 半數的日本人因「厭華情緒」 取消「中國遊」旅行 (0)
- 2012/10/20 -- 旺報:康師傅處在水深火熱中,成為中日沖突反日情緒新的犧牲品 (0)
- 2012/10/20 -- 广交会一期闭幕 日本采购商下降近3成 (0)
- 2012/10/20 -- 《中国经营报》日本企业加紧脱中国化 稀土进口向东南亚转移 (0)
- 2012/10/20 -- 中日关系相关新闻四则 (0)
- 2012/10/18 -- 德国之声:谁“掐死”了姜文电影《鬼子来了》 (0)
- 2012/10/16 -- 溫子知新:你可能不知道的「國有化」 (0)
- 2012/10/16 -- 《纽约时报》缅甸争夺战中国落败 (0)
- 2012/10/16 -- 重击日系车 (0)
- 2012/10/16 -- 共同社:在华日本人11日晚遭袭击 同行中国同事被刀割伤受伤最重(-_-||) (0)
from 墙外楼 http://www.letscorp.net/archives/38468?utm_source=feedburner&utm_medium=feed&utm_campaign=Feed%3A+letscorp%2FaDmw+%28%E5%A2%99%E5%A4%96%E6%A5%BC%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