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猶在耳,早前反對國民教育運動時,很多香港人放一萬個心的認為根本不用怕,覺得根本沒那麼容易洗腦,反正人有分析能力,認為反對的人都是過慮了。
然後康文署與晚晴園合作的新展覽,竟起了這麼一個標題:「俏也不爭春」。
起這個標題的人,絕不可能不知道這題的出處是甚麼:
這首詞是毛澤東借陸遊的詠梅詞意而作的。以文字計,一點也不算好,頂多只是中規中矩,加上一點那個時代時髦的半文半白風格。上下闕首兩句來回地說「春」,感覺有點重複,下闕只用了簡單的擬人。陸游的詠梅則豐富高雅得多,「驛外」、「斷橋」已營造出一種寂寞的氣氛,上闕的「黃昏」「獨自」「愁」全都是色彩明確的詞,然後引出下闕「梅」這個主角,最後「零落成泥碾作塵」音律諧協,「碾」字具動感,「只有香如故」令整首詞昇華,讀來彷彿仍有餘香,餘韻不滅。《卜算子●詠梅》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毛澤東《卜算子●詠梅》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陸遊
如果要在這兩首詞中找一句來作這個展覽的標題,我寧願選「只有香如故」。
不是有意要「政治化」這個「歷史」展覽,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精神,民主建國精神,配上一個二十世紀殺人最多的獨裁者詞作為標題,不是太也諷刺了一點嗎?這樣的配題,潛移默化間就是承認了毛澤東繼承了孫中山的革命精神,暗合現今中共的意識形態。當然,實際上推行獨裁統治的中共只是將孫中山先生作為一種愚民的圖騰,孫中山先生的民主精神今日大陸有繼承到一點一滴嗎?2006年孫中山先生誕辰140週年,中共便這樣借孫中山為自己貼金(就是一堆黨八股):
「胡锦涛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孙中山先生也始终把中国共产党人当成自己的亲密朋友。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志,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开拓前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中国的面貌发生了举世瞩目的深刻变化。抚今追昔,我们可以告慰孙中山先生的是,令他忧虑重重的旧中国积贫积弱的状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令他念兹在兹的中国人民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他魂牵梦萦的中国现代化的理想正在逐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孫中山先生在香港的活動固然有歷史意義,但過份強烈這份歷史意義,又不去探究他的革命精神,追求民主的精神,加上強調「中華道統」,實際上反而排擠了香港本身的歷史故事和香港本身在歷史上的意義。借孫中山先生的名義,放入今天宣揚大漢沙文主義,大中華主義的歷史框架,再微妙地將「中華」挪移、「繼承」作今天的竊國中共,教原本孫中山先生的精神面貌,革命意義就此逐漸變質,零落成泥,碾作塵土。潛移默化的觀念洗腦,就此形成。
用毛澤東的詞句去做孫中山先生展覽的主題,就像舉辦一場以丘吉爾 (Winston Churchill) 二戰抗擊納粹為主題的歷史展覽,標題卻用上「Mein Kampf」一樣諷刺。
延伸閱讀:
俏也不爭春--孫中山的新加坡同志展覽 –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及晚晴園—孫中山南洋紀念館主辦
維基百科:孫中山南洋紀念館
(註:孫中山南洋紀念館原名「晚晴園」,為張永福所有,語出李商隱「夕陽伶芳草,人間愛晚晴」)
from 離經誌 http://astrophellic.wordpress.com/2012/10/26/%e4%bf%8f%e4%b9%9f%e4%b8%8d%e7%88%ad%e6%98%a5%e7%9a%84%e5%90%8c%e5%bf%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