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神了旁逸斜出 | 评论(6) | 标签:暄嚷, 社会风尚, 四十五十岁人, 放肆性情心态, 世说新语
曾经读到过香港名记者闾丘露薇的一篇文章《喧嚷》,里面说到:和女儿去上海的一家小餐厅吃饭,正在感受着一个家庭小餐厅里面吃饭的温馨感,很巧,坐在旁边的两大桌,都是香港人,看到一道菜上桌就会哇哇连声,拍照留念,大声询问到底是什么菜,然后大声点评。整整一顿饭,在没有停息过的喧哗声中度过。十四岁的女儿对记者妈妈说:“身为香港人,现在我有些不好意思。”
闾丘露薇又写道:外出坐飞机,最怕的是和香港的旅行团同机,一个有趣的现象:年轻人总是要显得安静很多,不管是在飞机上,还是在这家小餐厅里面,声音最大的,是那些四五十岁的中年男女。突然想起在上海采访世博会,世博园里面最喜欢插队和抢巴士座位的,亲眼所见,绝大多数也是这个年龄层,颇为彪悍。绝对不是年龄歧视,只是分享看到的这样一种现象。在她看来,或许反映了习惯的问题,因为接受过的教育,因为同辈间待人接物的习惯和要求。也因为这样,一直觉得,希望总是在年轻人身上。
好,于是跟博的评论就来了。一个显然是大上海的卫道士说:“是啊。香港人叽叽喳喳不输上海人的。尤其当你听到那一口懒音很重的粤语的时候你会很抓狂,很想给他们一个白眼。” 有人叹道:“更年期呀!伤不起。”有人赞成:“ 嗯嗯,是的,那个年龄段的人确实是爱争爱抢。我看世博的时候,全是那年龄段人挤呀挤的,烦得很。”有个叫做两只小猪的加入说:“日本也是这样,不讲道理的一定是四五十岁的大妈和四五十岁喝醉的大叔,过了这个年龄层反而温文尔雅起来。” 有个叫小厮的就为他们开解道:“可能那个时代教育并未深入人心吧。我记得我的长辈们他们都会乱扔纸屑,并不是有意破坏环境,只是习惯而已。” 有个家伙的解释却是:“从红卫兵或红小兵时代过来的人是不同。体内曾有的激情还未散尽,或许终生在燃烧。时代疯狂,人却不乏激情。”
跟博的评者往往不假思索,凭直觉发言。其一说是红卫兵时代的遗风,这可与香港人风马牛不相及,所以这条评论基本无效,纯属自说自话乱放炮,议论只对大陆人有针对性。那个叫小厮的说法也偏颇得有趣,那个时代的香港人正在英国管治时代,只能说她们只是香港的小市民,从来没有接受过多少西式教育,普世价值的文明甘霖洒不到她们的身上。至于说不是有意破坏环境,评者言下之意是“习惯有理论”,似乎不是“有意”的违规就可以原谅,这也是主观动机决定论。那个大上海的卫道士的地域歧视观很无赖,要为上海人辩护,也不可以以坏毛病孰轻孰重的比较来扯平自身的过错,对另一种方言的蔑视态度是大上海人的习惯性优越感,一句“给白眼”的自白倒是很坦白。最后,说四十五十是更年期的,多少还有点同情心,确是深入人心,可是也流露了年轻优势的高高在上的怜悯,中年人肯定不愿意接受。这样细细品评一番,我觉得按如许参与者的反应来看,中国人的喧哗习惯还将继续发扬光大,因为没有一个人反省自己,评者的观点都隐藏着许多自然合理的逻辑:香港人喧哗得,我上海人也可以喧哗;红卫兵的激情,不仅仅在四十五十者身上遗留,同样也会在后一代身上遗传;今天是青春者,将来也会有更年期;过去时代的教育没有这样的文明,其实今天中国的教育也同样缺乏这样的文明内涵。“习惯论”真的有合理存在的豁免权?想想也是,文化本来就是一种习惯,或者就干脆明言习惯就是舒服的自然表现,要我改变从小养成的习惯,活生生的被强迫,不舒服宁愿死了,喧哗就为了自然发泄,奔放性情,一被拘束,就没有自由了,所以喧哗有理,乱扔垃圾和随口咳吐,任意大小二便,贪一点小便宜,抢占座位,造假盗版,等等千古习惯,都可以原谅。连闾丘露薇也对习惯表示了宽容,难怪。
其实名记者闾丘露薇的用意倒是很明白的,意在针贬四十五十的中年人。名记者之狡猾正在于用春秋笔法写出某种事实,让观众自己得出结论。不过闾丘露薇的敏感真是准确,四十五十者的傲慢性格,实在是值得人人关注的。我看只有那位自称是小猪的评论有点靠谱:拿了日本人中的四十五十者的不讲道理来做类比,很是理解闾丘露薇的矛头所指,特别有意思的是他指出:过了这个年龄层的人,反而变得温文尔雅起来。他的观察和概括不输于闾丘露薇,而且他说的“温文尔雅”很有意思,温文尔雅者,是再也没有彪悍的能量了,只好规规矩矩不敢放肆罢了。小猪深谙人性,可以与孔子的高论相媲美。
孔子曾经说过:“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孔子是说自己,因为他是读书人,是哲学家,所以讲的是某种人对生命的意识,层次高了些。换到所有人而言,这“不惑”和“知天命”却是另外的意思,且有许多潜台词。到了这个年龄段,还会做事犹豫不决么?还会看不透人生的根底么?所以四十五十者一定是肆无忌惮的。什么是天命?参透天意和时势,已经明白世俗的真谛就是顺性任意而行,而且不可以疑惑,一疑惑,一不顺性随意,就会吃亏。这正是天命。所以应该把孔子的话改为:“四十而不让,五十而知放肆。”孔子后面的话也很有意思:“六十而耳顺,七十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耳顺是可以听到好听的说话了,因为再不是强悍之辈,样样都学会了收敛,不争不纵,慢慢成了道德的化身,言行举止温文尔雅起来,自然得到顺耳的恭维和恭敬;随心所欲的关键是后面的“不逾矩”,此时的身与心性与欲都弱不禁风,哪里还可以逾矩?因此我们倒是要好好研究一下四十五十时段的人群之习性。
四十五十者正是意志坚毅不疑而依然有力量争夺利益之时,智力成熟,经验爆棚,遇事应对沉着,老谋深算,狡猾可以出卖,最重要的还是此时正是大权在握的时候,有权有势而身怀多金,人生万事都在掌握之中,狠辣无情,还特别明白,此时正在临界关头,有风就要使尽里,再不争夺,过期就是弱者,还特别透彻地懂得世界的规则,知道假的就是真的,真的其实只是幌子,所以四十五十的人最没有道德观念,最无耻,假如借用孔子的话改造一下,大约四十五十之时就是“随心所欲而要逾矩。”逾矩而逾越得恰到好处,世界的规矩都是虚设的,其实潜规则才是真正的规矩,参透人情世故老奸巨滑行事处世如鱼得水,何惧之有?因此四十五十的人肆无忌惮,比他老成的管不了他,比他年轻的不敢管他,我就是最强者,恣肆泼赖,谁奈我何!
中国哲学是一门人生政治之哲学,不是文明的哲学,也不是思辨的哲学,所以参透天命,是中国人的聪明之处。孟子有言:“莫非命也,顺受其正。”又说:“知其性,则知天矣。”活到了四十五十,就真的完全知命知性而知天了,如果还像小媳妇般的遵从道德规矩,那就不是“顺受”了,只有“顺受”才可以堂而皇之正大光明地活得滋润。这就是中国式的人生政治哲学的真谛。所以你说四十五十者怎么不肆无忌惮呢?
五四时期的大师钱玄同说过:“人一过四十,就应该枪毙!”鲁迅也说过类似的话。两位深察中国国情的智者,一定有过对中国中年人鞭辟入里的洞识,愤激之语的背后,是对人性的认真批判。简单道破罢:四十五十,坏得不堪容忍!
回到闾丘露薇的短文和博友们的直击愤评,我想闾丘露薇的敏锐观察是很深刻的,四十五十的大妈大叔们之喧哗和彪悍,正是她们在市井得时当令之表现,而闾丘露薇没有说到纵横商海和政界的四十五十者,不知是有意隐藏或是还没有联想得到。大家都知道在政界商海驰骋的四十五十之士,权势熏天,大声喧哗,指点江山,风云际会,争抢势位和利益,贪婪夺情,彪悍何让市井大妈?不知闾丘露薇的文下之意是否有暗指这些气焰嚣张之辈?当然这些人杰用不着去挤巴士,看世博也用不着排队,所以小人之所为也不屑表现于世,可是他们前有开路,后有跟班,大摇大摆出没风流场所,杯盘狼藉酒深肉腻之时目空一切,千金一掷,开会时分纵横捭阖疾言厉色,又何其喧嚷了得?那些跟博的愤青们竟然十分幼稚,居然说这是更年期的病症发作,实在是涉世未深,远远低估了大妈大叔正是气势如虹的性情,也完全忘记了他们在政海商场上未必更年的彪悍风光。红卫兵的作风依然一路走红,要说缺乏教育那是前辈教训你等的专利权!至于文化习惯,你和更年期的四十五十辈又有什么分别?本是同根生,恶评何太急?五十步笑百步而已。你再过二十年,就等着后来者也嗤笑你肆无忌惮之喧嚷也罢。闾丘露薇说希望总是在年轻人的身上,我看似乎一厢情愿罢了,谁都是年轻过来的。我已经再没有这种天真的理想主义了。
- 基因不变——读《中国男人调查》白皮书 / 2012-10-18 23:25 / 评论数(8)
- 猫有猫样,狗有狗相 / 2012-10-17 11:32 / 评论数(7)
- 不肯妥协 / 2012-10-15 21:36 / 评论数(2)
- 荣剑:莫言的光荣!国家的光荣?【转】 / 2012-10-15 11:57 / 评论数(1)
- “周恩来神话”反思——一个奴才大总管的完美神话之破灭 / 2012-10-09 23:57 / 评论数(25)
from 一五一十部落头条 http://www.my1510.cn/article.php?id=86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