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5 October 2012

陳景祥:無言的悲痛 越位的關愛

【信報】十一海難重災,全城同哀。來得突然,最後有三十八人罹難,確是一場巨災。對香港來說,應付這種災難還是有經驗的,看這次拯救、治療以至辨認死者等各方面,香港的動員能力和工作效率都極高,令人回想起2003年沙士一幕;專業精神和高效盡責,應是香港社會核心價值的重要元素。

救災也有政治。十月一日當晚事發,中聯辦副主任李剛與特首梁振英一同往瑪麗醫院探望傷者,李剛接受訪問時說:他會與廣東省聯繫,要求對方派出打撈船來港協助搜救。到翌日《大公報》的標題寫下,「梁振英:竭盡全力救人  李剛:全權負責協調」,驟眼一看,還以為是李剛負責全權指揮整個救援工作!其實他的原話是:「由於中聯辦主任彭清華在內地出差,他將會代表中聯辦全權負責協調」。《大公報》的標題略去了前文後理,令人驚呼:這還不是干預。

很明顯,近二年香港人漸生對內地排拒的情緒,反國民教育、反對內地孕婦來港,不滿內地人來港「炒貴樓」、反自由行水貨客,反對新界東北成為「深圳後園」……一個「反」字,道盡了香港人「作反」的心路歷程——從過去擁抱內地旅客和資金,到現在要求跟大陸隔離、切割,變化來得快,影響也極深遠。

災難發生,向受害方主動伸出援手,是示好和表達善意的最佳方法,我想李剛也是從他的政治本能出發,立刻想到這是一個修補中港關係的好時機;可是,這次南丫島撞船事故傷亡雖嚴重,但災情完全在香港救援能力範圍內,十月一日晚在事發大約三個小時後,已有逾一百名乘客獲救,沉沒的船隻在翌日早上即被整艘吊出水面,實在完全毋須借助內地支援。事實上,搶救人命要快,根本等不及廣東來港的拯救船,李剛把握時機的努力白費,反招來干預之譏,是一次敗筆。

北京向有「救港」的傳統,陳佐洱剛出版的《我親歷的香港回歸談判》中就記載了當年新機場啟用出現混亂、內地準備出手營救的一節:「(1998年)7月7日機場貨運站的電腦系統和機械設備突然出現了嚴重故障……貨運站一片混亂,陷入了癱瘓。」董建華在7月13日向國務院發公函,要求中央政府協助,允許有需要的航空公司借用深圳黃田機場,國務院港澳辦收到董函後,立即層層上報,朱鎔基親批「要全力支持香港特區解困」,接着各相關部委立即召開會議商量如何提供協助,制定實施方案。最後香港貨運站提早解決了電腦故障導致的癱瘓,要轉飛深圳黃田機場的貨機並不多,而陳佐洱(最後官職是港澳辦副主任)的總結是:「香港新機場從謀劃、建設到運營,每一階段都凝聚着祖國的無私關愛……祖國始終毫無保留地支持香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推進民主、保持社會和諧,和香港一起克服種種困難。」

然而,祖國的關懷為何會演變成今天李剛主動示好卻招來一片劣評的局面?是香港人不領情?還是大陸表錯情?

睦鄰互助,是應有之義,但自前途問題出現以來,北京為了令港人歸心,不斷從「祖國的關懷」作出發點,把經貿活動(副食品輸港)、民生工程(向港輸東江水),到後來如陳佐洱書中說的新機場、亞洲金融風暴、非典(沙士)疫情衝擊,內地到位或未到位(如九七金融風暴中央曾準備協助特區政府入市打大鱷)的措施,都說成是「祖國的無私關愛」。回看歷史,難道香港人沒有表達過關愛大陸的同胞嗎?五、六十年代,我還記得父輩們排隊到郵局,把一包包的油、餅乾等用白毛巾包好,寫上地址,然後寄回內地;長長的人龍,他們中間誰都沒有預見過日後大陸經濟起飛,寄出這些生活日用品,純因同胞之情,當年也沒有多少香港媒體把它們寫成「香港的無私關愛」宣傳文章!

同胞之情是有的,但更多是互利實惠的經濟活動;因地理和歷史的緣故,香港和大陸必會形成密不可分的「共同體」,改革開放之初,大批港商湧入珠三角設廠投資,不少被渲染成愛國商人、貢獻國家,但骨子裏都是看準了大陸的廉價土地和勞工,把低技術生產搬到內地再延續,賺到最後一分錢;這是資本家逐利的本能,對大陸開放初期來說,則是原始積累邁向工業化的必經階段,各取所需,互利互惠,毋須拉上「無私關愛」一類的層次。

到後期的CEPA和自由行,也有不少評論說是中央打救香港,而特區則不斷伸手向「阿爺」乞憐;然而,大陸香港在經貿金融上有一段長時期處於不平衡狀態,香港「輸入」了大量資金、貨品以至人才(返內地工作)和人流(返大陸的旅客),但內地走出來到香港的僅止於食品、日用品等基礎供應,為了改善不平衡,大陸理應加大開放力度,讓中港之間人、貨、錢對流互動更加頻密,這又怎可以說是香港伸手、阿爺打救?

董建華在98年向深圳黃田機場救助一事,也惹來批評他邀大陸「干預」,然而香港機場出事需要外援,順理成章也只能向鄰近深圳求助,但實務上的需要經過宣傳口徑包裝成祖國關愛,性質自然起變化,香港人經常說「向阿爺伸手」也就無日無之。

歐羅出事,歐洲大國如德、法也要帶頭拯救,目的是阻止危機擴散;區域經濟之互存共榮,很大程度是以「利」為基礎,德國願意投巨資救歐羅免其瓦解,當然不是出於關愛,而是切膚之痛、無法置身事外,而歐羅成立面世以來德國享受了低息及低滙價的好處大量向其他歐洲鄰國輸出德國貨,利潤源源不絕,利之所在,對歐羅危機,試問德國又怎能不救?

中聯辦主任彭清華今天 (10月4日)回應指中央參與救援、中聯辦表達關心慰問,是天經地義的事,不存在干預香港的問題;對災難恰當地表達關心、願意隨時伸出援手,其實已經足夠;恰如其份和高調表態之間如何拿捏,深懂政治技巧的內地官員沒有理由不明白吧!

香港不需要、也不應該要大陸救,互助互利,才是長遠共存之道;過猶不及、太刻意的關愛,反而令人覺得不自在。

相关日志



from 墙外楼 http://www.letscorp.net/archives/37213?utm_source=feedburner&utm_medium=feed&utm_campaign=Feed%3A+letscorp%2FaDmw+%28%E5%A2%99%E5%A4%96%E6%A5%BC%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