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13 September 2012

蔡子強:泛民死因——六四定律打破,配票不濟

昨天是民主派愁雲慘霧的一天,余若薇、李永達、陳淑莊3 位現任議員連任失敗,上屆30 個直選議席奪得19 個,今屆增加到35 個直選議席,卻反而只拿到18個,在香港島、九龍東、新界西3 個選區,更前所未有的議席數目被建制派所超過。

為什麼民主派的選舉結果會如此慘淡?

港式選情的兩大關鍵

8 年前,也就是2004 年立法會選舉之後,筆者曾經在《明報》撰寫過一篇選後分析,當中提出兩大結論:

首先,總結回歸後4 次的立法會選舉,雖然經歷多次重大政治事故(例如「建華之亂」、「七一」,以至「董去曾來」等),民主vs.親中vs.中間的票源,原來大致上都十分穩定,大概上是6:3:1,隨着投票率的高低起伏,也只是有輕微的上落,泛民得票率的高點是1998 年的62%,低點是2000 年的57%,上落根本不大。這可說是港式選情的「基本盤」,一個十分穩定的結構。媒體籠統稱之為「六四黃金定律」。

第二,從這個穩定的選票結構出發,一般的選舉工程,其實成效十分有限,不會令你在短短兩個月內多了很多選票,在比例代表制最大餘額法下,泛民、親中兩大陣營最重要的決勝關鍵,就是如何在不同名單下「配票」,以在既有的固定票源下,獲取最多的議席。

高投票率下跌破六四

那麼今屆的選情又如何?我們先看看第一點,究竟泛民還能否保住六成票?這是選前大家普遍關心的問題。

上年年尾,也就是區議會選舉之後,這方面的情緒跌至谷底,泛民區選遭受重大挫折,整體只能拿到約90 個議席,比起全盛時期2003 年的近160 個,丟掉了一半。而同一時間建制派卻大勝,單是民建聯和工聯會便已經拿到近150 個議席,幾乎是泛民整體的一倍。雖說市民在區議會以及立法會投票心中持的是兩把尺,考慮的往往是兩套不同之標準,不會簡單直接過票,但始終當建制派在地區的版圖大幅擴展,雙方的據點、人手、資源對比愈來愈懸殊,總無可能不會影響到泛民在立法會的得票。於是大家都猜測,今屆立法會選舉「六四定律」會被打破。

但到了選舉進入倒數最後兩個禮拜,卻爆發了自八九年六四以來本港最波瀾壯闊的民主運動,萬人持續聚集在政府總部以外,日以繼夜的聲援為反國教科而絕食抗議的人士,到了周五、周末的晚上,人數更突破10 萬,聲勢空前浩大,成了一場全民運動。大家再猜測,市民對梁振英的滿腔怨氣,會否發泄在建制派候選人身上,以手中一票來表態?

結果,今屆投票率比起上屆猛增近8 個百分點,按投票率高對民主派有利的傳統智慧,讓人們對其選情一度轉為樂觀,但結果卻事與願違。泛民還能否保住六成票?從表一可見,民主派的得票率跌至55%,跌穿2000 年的57%,是回歸後的歷史新低!而且是高投票率下的新低!

筆者仍然傾向相信,反國教科和反梁風潮是有動員一些人出來投protest votes的。從附表可見,除了香港島之外,其餘4 個選區,民主派的得票數目都有所增加。問題可能只是選票版圖已經悄悄改變,再不是「六四比」,建制派已不知不覺間擴大了自己那塊餅,如果不是這堆protest votes 作「及時雨」, 「溝淡」了建制派的票源,民主派可能只會輸得更慘。所以不單「六四定律」被打破,就連高投票率對民主派有利的傳統智慧,經過今次之後,也一併被徹底打破。

(且舉一例,民建聯和工聯會在新界西共取得4 席的佳績,除了配票得宜之外,也取決於他們在新界西票數的大幅度增長,由上屆的13 萬票增加至今屆的15 萬票,尤其是今屆鄉事與民建聯決裂,另起爐灶,陳強和何君堯兩張名單便分走近3萬票,一來一回,這裏說的是兩個政黨共多了近5 萬票。)

「考100 分無益」,「僅僅及格有獎」民主派選舉結果是否理想,還有第二個關鍵,那就是那些票開得「靚唔靚」,亦即是選票是否平均地分配在民主派的主要名單之上,讓不同名單雨露均霑,沒有名單拿了遠遠超過需要當選的選票,也沒有名單僅差少少選票而落選,總的來說,就是浪費掉的選票比較少。

例如上屆,民主派在新界東、新界西的選票都分配得十分平均和理想,結果在兩區分別開出: 12.4% 、12.2% 、11.6% 、11.1% 、9.1% , 以及11.5% 、10.7% 、10.6%、9.2%、8.1%,兩區同時取得壓倒性的5 席。但正如我4 年前於本欄所說,這只是基於好運氣,只是靠上帝擲骰子,而非靠精確的選舉工程和配票,而好運氣,總有用完的一天。

今次情况卻恰巧相反,例如在新界西郭家麒和余若薇的名單取得14.5%選票,超過7 萬票,遠超一席所需,但又未達到兩席所需的17.9%,結果就如上星期四本欄所提及的最惡劣情况,從其他泛民名單中吸走大量票,最後浪費了近4 萬張票,而只要分這裏的一半出來給李永達和陳樹英,便可以讓他倆雙雙當選。在港島區,公民黨一樣是取得超過7 萬票,浪費了近4 萬票。

而建制派那一邊卻恰巧相反,今次他們配票十分成功,尤其是民建聯,更是神乎其技。

建制派把選票最有效率的使用有人形容香港如今的選舉制度,猶如「考100 分無益,僅僅及格有獎」。就正如民建聯開宗明義所言,他們並不追求在每一區當「票王」,僅僅跨過當選門檻便可以, 他們要的是「實惠」而非「虛榮」,於是建制派在港島區取得最尾兩席,在九龍東取得最尾兩席,在九龍西取得最尾一席,在新界西取得最後4 席。除了新界東一區之外,這4 區都成功以最小量的票拿到1 至4 個議席,把選票的使用效率提升至最高,不似得別人般要以一張名單取得兩個議席般無效率,徒然浪費了大量「餘額票」。

相反,公民黨想以一張名單奪走兩席,在新界西及香港島固然當上「票王」,但卻於議席上毫無裨益,一邊連累了別人,另一邊卻苦了自己,若然聽從別人勸告,在香港島分拆兩張名單參選,取得兩個議席的機會應該大大不同;而民主黨在新界東無端端分拆3 張而非兩張名單,則讓該黨自食其果;至於在九龍東黃洋達與陶君行的鷸蚌相爭,又讓謝偉俊漁人得利。這些都是浪費選票的例子。

選後檢討,民主派最大的教訓當然是往後選舉要協調、要配票等,但欠缺一個權威、強而有力的無形之手,大家「咁高咁大」,各為自己利益盤算,協調可謂十分艱難,至於配票更談何容易,哪有建制派的龐大資源和組織網絡可供運用,也注定成了知易行難之舉。



from 香港雜評 http://commentshk.blogspot.com/2012/09/blog-post_5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