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如何解释中国所经历的三十年经济繁荣?中古偶的文化是否是发展的阻碍?国家主导的经济发展如何让繁荣持续不衰?以及私人产权制度到底产生了什么作用?
【图:本文作者怀默庭是哈佛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中国过去三十年令人瞩目的经济改革不仅出乎人们的意料,而且也与发展研究中广泛接受的认识相矛盾。有四个悖论摆在中国所取得的成果面前,需要我们认真审视:(a)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制度是其发展的阻碍;(b)将一个中央计划经济转变成市场经济需要震荡式、全方位的改革;(c)国家主导经济发展的危险(尤其是当国家由终身制的共产党官员所组成时);以及(d)为推动发展必须建立正确的制度,尤其是建立受保护的私人产权制度。中国为什么能够超越人们的预期和普遍认可的智识而取得了如此成功的发展,本文讨论了个中原因。中国案例表明,国家的发展不能按照某一种标准的菜单式的做法来取得成功,而是必须根据自己独特的历史、潜力和各种约束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政策和制度。
过去的三十年里,中国经历了一个非同寻常的经济繁荣。不管碰到多么严厉的考验——例如1989年天安门屠杀之后的国外制裁和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国都保持着接近10%的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上亿的中国公民——主要来自农村——摆脱了赤贫状态,中产富裕阶层迅速增加,享受着接近第一世界国家标准的消费水平。其他一些指标也显示出中国经济繁荣的壮观成就。例如,1976年毛泽东去世的时候,中国几乎没有什么外国直接投资,近些年来中国却已成为世界上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同期,中国的外汇储备从零发展到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外汇储备(2008年接近2万亿美元)。1958年中国为了赶上英国,发动了一场用家庭钢炉生产钢铁的运动,结果遭到了既可笑又令人悲哀的失败。但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类似的,中国从生产品种式样有限、样式单一的衣服(你会喜欢只有蓝色、灰色或者橄榄绿的毛氏夹克和裤子么?),到成为全世界最主要的服装提供商,生产虽然廉价但多样的服装。1976年,中国事实上还是一个没有私人汽车的国家,现在每年卖出900万辆汽车,中国消费者每年购买的别克车数量超过美国。作为对中国成功发展的象征性致意,当世界银行在2008年任命新的首席经济学家时,中国经济学家林毅夫(出生于台湾)获得该职位,而不是让一个西方的经济学家来担任(林拥有的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或许可聊为安慰)。
如何解释中国在近二三十年来戏剧性的转变和令人瞩目的经济成就?在1978年中国发起改革的时候,没有人能够预料到这样的成就。毕竟,谁会想到终身制的共产党官僚会成功地将一个日益低效的中央计划体系转变成一个生机勃勃的市场经济?从多个方面来看,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都与已知如何追求增长的认识格格不入。
点击这里下载或阅读本文全文(需翻墙)
from 每日译者 http://dailyyizhe.wordpress.com/2012/09/02/paradox_china_boom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