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1 February 2012

以新思維 重整公共財政

(刊於2012年1月31日明報)

明天,財政司長曾俊華將發表預算案了,政府又要派糖了嗎?再派現金?退還薪俸稅?減免差餉?電費補貼?公屋免租?綜援出雙糧?

這種「派糖文化」,可說是曾蔭權政府的一大施政特色。過去5個財政年度,這些「一次過措施」總額高達1370.63億,相當於平均每年派發274億。特區政府每年以「一次過措施」派糖,意味不少資源浪費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短期措施,而未有用於長遠政策規劃。而事實早已證明,這種短視零碎、欠缺長遠規劃的財政管理手法,不但無法真正解決社會問題,徒然浪費珍貴的公共資源,更加造成預算案與巿民期望出現嚴重落差,引起民意不滿甚至激發政治危機(去年的預算案風波正是明顯例子)。

這種缺乏承擔全無遠見的財政管理手法,固然與政府官員保守因循的官僚習性有關,但更根本地反映香港公共財政體系的核心問題:社會期望政府持續增加「經常性開支」,以解決各種經濟民生問題,但由於政府收入長期波動不定,政府官員堅持嚴格控制「經常性開支」,即使預算案出現巨額盈餘,政府仍然傾向透過「一次過措施」,以短期派糖來回應社會訴求。

賣地、印花稅及投資收入大起大落

社會與其爭論應否派糖、如何派糖,其實更需要以全新思維,去解決開支壓力持續增加、但政府收入波動不定所帶來的政策矛盾。

民間智庫「新力量網絡」剛發表《香港公共財政評估報告》,全面分析香港的公共財政體系,並提出改革建議。研究顯示,政府收入波動不定的根本原因,在於賣地收入、印花稅以及各項投資收入(統稱為「波動收入」),隨地產及投資市場大起大落。當地產及投資市場興旺之時,三項「波動收入」可以貢獻四成政府總收入;相反,當地產及投資市場萎縮之時,三項「波動收入」卻只貢獻約兩成政府總收入(圖一)。。我們進一步比較了歷年來「波動收入」變化與政府財政盈餘/赤字的關係,更清楚顯示兩者有極高的相關性:即「波動收入」顯著增加時,政府便會錄得巨額盈餘,當「波動收入」大幅減少時,政府就會出現赤字(圖二)。
由於賣地收入、印花稅及投資收入三項「波動收入」大起大落,令政府的財政狀變得極不穩定、難以預測,政府官員因此傾向嚴格控制「經常性開支」增長,不會將「波動收入」的龐大收益,全部用於增加「經常性開支」。結果一方面導致教育、醫療、房屋等政策未能大步作出重要改革,另一方面大量盈餘則被撥作財政儲備,或用以支付各項「一次過措施」派糖,令公共資源嚴重錯配及浪費。

改革方案:成立「財政穩定基金」

毫無疑問,「波動收入」大起大落的特性,正正反映香港經濟非常依賴金融業及地產業的特點。無疑,這種大起大落的經濟結構,短期之內難以改變,但我們卻可以建立制度,管理好由此衍生的「波動收入」。

新力量網絡建議,特區政府應該成立「財政穩定基金」,以調節反覆不定的各項「波動收入」。基金的運作原理簡單,就是「好天收埋落雨柴」,即將經濟好景時多賺的「波動收入」撥入基金,待經濟下滑時便從基金墊支少收的「波動收入」。透過這個平滑化操作,我們可以將現時難以預測、大起大落的「波動收入」,變為相對穩定的持續性收入(「財政穩定基金」的具體運作方法,可參閱圖三)。
根據新力量網絡的推算,假設回歸後已設立「財政穩定基金」,政府整體收入的穩定性將大大提高,從前大起大落、難以預測的「波動收入」,將會變成穩定持久的收入來源,令每年數以百億計的「非經常性收入」,可以全部轉化為「經常性收入」。

以過去10年或5年為例,「財政穩定基金」可以令政府每年平均增加多222億至508億元的「經常性結餘」。有了這一筆龐大的「經常性結餘」,政府將毋須再像現時般把錢花費在各種「一次過措施」,而能夠將資源持續用於各項社會投資,以至落實長期減稅。

穩定政府收入 開創改革空間

面對各種社會矛盾,政府需要持續投放資源、不斷改善公共服務──增建公屋及居屋、15年免費教育、增加大學資助學位、增加公立醫院人手、實施全民退休保障等等,都需要政府持續增加「經常性開支」,絕非各種「一次過措施」所能解決。但這些年來,社會卻走不出這種困局:政黨及公民社會要求增加「經常性開支」,政府卻以收入不穩定為理由拒絕,只推出「一次過措施」回應;政府要求社會考慮稅制改革(例如開徵商品及服務稅),為未來增加開支鋪路,政黨及公民社會卻全面反對。我們還要糾纏在這種困局多少年?

邱吉爾有一句名言:「凡稅皆惡。」(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 good tax.)

特區政府早已陷於管治危機特首認受性不足、在立法會亦欠缺穩定支持,如何能夠取得社會支持落實稅制改革?沒有稅制改革,又如何能夠開拓更多資源、持續增加各項開支?

成立「財政穩定基金」,將是打破上述困局的最佳出路。透過「財政穩定基金」平滑化政府收入,既不涉及調整稅制,更不會額外增加巿民或工商界的稅務負擔。在現時政治環境下,這個改革建議將不但更有機會取得立法會各黨派的共識,同時有助理順政府的財政管理制度,使之能夠適應香港經濟結構的特性,為最終落實各項長遠改革,能夠開創更大的財政空間。

我們需要以新思維,重整香港的公共財政。

■延伸閱讀

新力量網絡《香港公共財政評估報告》全文:http://www.synergynet.org.hk/

from 大政治家 http://brian-fong.blogspot.com/2012/01/blog-pos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