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28 February 2012

鄭永年:中國外交的外部戰略選擇

沒有中國的參與,TPP就沒有多大的意義,這一點連美國人也是意識到的。美國的意圖也是在給中國施加更大的壓力,使得中國經濟更加開放。

中國外交的外部戰略選擇涵蓋方方面面,因為本欄這組討論,聚焦於美國的地緣政治大轉移給中國帶來的挑戰,這裡的討論主要集中在兩個相關的方面,即中美關係和中國的周邊外交。

在中美關係上,最大的困難仍然在於中國如何認識美國。很多年裡,這兩大國各自對對方有過多的情緒而缺少理性客觀的認識。這裡不談美國如何看待中國,中國對美國的認知,實際上也一直存在很多問題。在人們日常的討論中,各種情緒是顯見的。有親美者,他們希望中國接受美國式的制度,演變成美國那樣的國家。這個群體實際上是喜歡美國對中國施加壓力,來促成中國國內的變化。但是,在一些國際事務上,例如南中國海和東海問題,他們也不希望美國站在中國的對手一面。有輕美者,他們往往藐視美國,認為美國沒有什麼了不起,中國可以根據自己的偏好來行事,無需考量美國的回應。反映在南中國海和東海問題上,這個群體主張中國以強硬手段來應付有關國家,而無需考慮美國會採取怎樣的行動。當然,也有恐美者,他們對自己毫無信心,恐懼於美國的一切。反映在南中國海和東海問題上,這個群體往往採取懷柔政策,或者被動應對或者無動於衷,最終導致局勢的失控。

就中國的周邊外交來說,中國最難以面對的就是美國的存在這個事實。不管是因為歷史的因素還是現實的因素,美國和中國周邊國家的關係千絲萬縷。很多中國人往往簡單地把中國和周邊國家的關係,視為是中美關係的一環,把所有的麻煩和問題與美國聯繫起來,似乎沒有美國,就不會有任何問題了。因此,從主觀上說,很多人還是想著有朝一日把美國勢力趕出這個領域。中國的一些行為(主要是反對美國在亞洲存在的言論),也被美國人解讀成為中國把美國趕出亞洲的努力。對當今世界唯一霸權的美國來說,中國人的這種心態令其十分擔憂。

無法正確對待美國的存在

在一定程度上說,中國的問題就是不能把美國的存在,當成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起點。當其他國家把這個因素當作起點,把美國的存在作為工具而把國家利益最大化的時候,中國很多人似乎不想承認或者不願面對這個現實,把美國的存在視為是負面的因素,一切問題的根源。如果換一種思維,情況就可能很不一樣。中國能否可以利用美國的存在這一事實,把自己的國家利益最大化呢?現實的邏輯是這樣的:當美國感覺到中國在排擠美國的時候,就會盡一切力量來保持和強化其在亞洲的力量,來擠壓中國在亞洲的空間;當美國感覺到中國歡迎美國在亞洲的存在並且是合作的時候,美國反而會願意分享其在亞洲的空間。

今天中國面臨的困境是:美國感覺到中國要把其趕出亞洲,因此努力通過各種途徑來強化其在亞洲的存在,利用南中國海等問題只是美國諸多手段之一;而中國覺得到處受美國的擠壓,要調整戰略來應付美國,如果不能直接針對美國,也要針對美國在亞洲的盟友。這是國際政治上典型的安全困境。這個困境的根源,在於中美兩國對自己都沒有足夠的信心,對對方沒有基本上的信任。

很多跡象表明,中美兩國有傾向陷入這個安全困境。美國已經有了很清晰的思路和很多的動作。來強化其在亞洲的存在,中國儘管還沒有改變其政策,但社會層面的政策爭論已經開始。從目前的政策爭論中,人們可以想像幾幅場景。第一,正如有人已經提到,中國可以仿效美國,培養一個亞洲古巴,例如菲律賓,產生殺雞儆猴的效應。也就是說,針對眾多的周邊國家,中國可以做選擇,對不同國家實施不同的政策。在眾多周邊國家中,存在一個古巴甚至兩個,並不可怕。 

第二,中國也可以仿效美國,實行戰略性貿易,建立自己版本的TPP(泛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用經濟手段來獎勵一些國家,同時懲罰另一些國家。考慮到中國現在是一個龐大的經濟體,尤其是當歐美面臨長期的經濟困難的情況下,這種方式也是可以產生一些效應的。實際上,中國很多人越來越難以相信:中國具有龐大的經濟利益,為什麼搞得連一個朋友也沒有?在過去,中國一直在提倡外交為經濟服務,當中國的經濟反過來為外交服務的時候,必然產生外在的巨大影響力。

第三,中國甚至可以實行聯盟政治。中國歷來奉行不結盟政策,但在國際環境惡化的情況下,這種情況很可能得到改變。實際上,中國獨特的主權概念有利於結盟,也就是說中國不會像西方國家那樣干涉別國內政。這種傾向有利於中國和具有不同政治體制的國家打交道。儘管中國不能像美國那樣搞民主價值同盟,但經濟同盟也會很有效,尤其在亞洲。即使是在戰略上,現在很多國家因為中國的軍事現代化,對中國表現出極大的擔憂,但如果中國真正在戰略上崛起了,情況就會很不相同。也就是說,當中國真正能夠在安全戰略上,為其他國家提供公共服務(public goods)的時候,外在世界對中國的認知會發生有利於中國的變化。今天,很多亞洲國家需要美國在亞洲的存在,不僅僅是因為它們對中國的擔憂,更是因為美國有能力提供公共服務,而中國則沒有。

合理判斷美國對華政策 

但是,問題在於,中國有必要作這些選擇嗎?很顯然,這些既不是中國追求國家利益的最有效方式,更不能使得其國家利益最大化。對美國當前的對華政策,中國應當有一個合理的判斷,是威懾(deterrence)還是圍堵(containment)?威懾指的是美國的政策是為了防備中國做對美國不利的事情;圍堵指的是美國的政策是遏制中國的外在影響力,甚至中國的內部發展。不同國家對同一政策往往會有不同的解讀。例如美國認為其駐軍澳大利亞是對中國的威懾,但中國認為這是圍堵。再者,威懾和圍堵戰略也可以並用。例如在冷戰期間,美國一方面用核武器來威懾蘇聯,另一方面用孤立、戰略性貿易、西方同盟和軍事競賽等方式來圍堵蘇聯。 

理性地說,美國對中國的圍堵已經不可能。中國畢竟不是蘇聯。中國既沒有像前蘇聯那樣要和美國競爭世界霸權的計畫,而且中美兩國至少在經濟方面已經高度互相依賴,同屬一個體系。不管美國政府的意向如何,要美國的經濟界完全脫離中國沒有可能。所以,對美國來說,其對華戰略充其量來說就是威懾。 

如果是圍堵,中美兩國就沒有了合作的空間。但顯然,這不是事實。實際上,中美兩國關係的最高層面仍然是合作。美國需要中國的合作,中國也需要美國的合作。自從上世紀冷戰期間形成中美建交對抗蘇聯霸權以來,中美這兩大國之間的關係就具有了全球意義。現在更是如此。現在沒有了蘇聯,中美關係可以說已經成為國際關係的主軸。作為唯一的霸權,美國對中國有兩種態度。一是需要中國,二是防備中國。 

美國首先需要中國。作為老大,需要老二承擔更多的責任。美國是世界的員警,每天都在承擔著龐大的費用。如果老二支持老大,老大的世界員警地位更可以持續。但如果老二不能為老大承擔責任,老大需要更多的費用,其地位的可持續性就會成問題。美國現在處於相對衰落地位,更需要中國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對美國而言)。這也就是美國近年來宣稱中國責任論背後的原因。美國也一直在抱怨中國搭便車,沒有承擔應承擔的國際責任。對美國來說,中國擁有的國際空間,取決於其所承擔的國際責任。 

對中國來說,也是可以有效利用美國的這種對中國的需要的。例如中國的軍事現代化,經常被美國和周邊國家視為是對區域安全和穩定的威脅。如何應付?中國的軍事現代化不可避免,不會因為外界的擔心而停止,但同時外界的擔憂也是必須正視的。如果雙方互相誤解,造成一場軍事競賽,就會對中國大大不利。無論是中國的政治體制還是經濟結構,中美之間的軍事競賽,必然促使中國走向蘇聯的軍事經濟道路,從而使得經濟不可持續。中國要軍事現代化,但又要擔心陷入軍事競賽,就必須改變軍事現代化的方式,那就是要把軍事現代化放置於中國的國際責任的話語中,並且也必須在政策層面保證更為透明和可預期。 

即使對很多人所擔心的TPP,中國也應當做理性的解讀。沒有中國的參與,TPP就沒有多大的意義,這一點連美國人也是意識到的。美國的意圖也是在給中國施加更大的壓力,使得中國經濟更加開放。因為在美國人眼裡,中國享受了進入國際體系的好處,而沒有承擔足夠的責任。但因為TPP的開放性質,中國也可以變被動為主動,儘早和一些國家開始談判,儘早以參與的方式來影響其進程,避免其最後成為美國主導的針對中國的經濟貿易集團。這樣做,對美國和中國都是互利的。 

從承擔國際責任回應美國 

在下一個層次,美國才會考慮上述討論威懾和圍堵等方面的策略,也就是說,美國要防備中國挑戰老大的位置,也就是說阻止中國取代美國霸權。中國周邊如此複雜的地緣政治環境,剛好為美國提供了無窮的機會,從黃海、東海、南中國海到印度洋,從新疆、西藏到臺灣,美國有太多的文章可做。而美國這方面的動作也是中國最為擔憂的。 

美國從中國周邊入手來防備中國,不難理解中國的回應。但是也不難看到,要處理好中美關係,中國必須從前一方面做文章,也就是從國際或者區域責任的角度。中國要承擔區域甚至國際責任。中美兩國對責任有不同的理解。中國有自己的責任定義,不想承擔美國所定義的責任。儘管有這種分歧,但一定的共識也是可以達成的。美國是體系的老大,中國是老二。美國要對整個體系負責(儘管其背後是美國的自私自利),中國在很大程度上也要為整個體系負責。就是說,無論對美國還是中國來說,中美兩國有很多重合的利益,並且體系的整體利益和各自的利益,也有很多重合的地方。如果中國能夠在這一個層面和美國達成更大的合作,在周邊層面中國可以大大減輕來自美國的壓力。如果中國能夠從體系的角度來考慮自己的利益,周邊國家對中國的認知和態度也會全然不同。 

和美國一樣,中國實際上也在盡力拉攏周邊小國家。越南和菲律賓最近這些年使勁拉攏和靠近美國,但中國並沒有放棄,而是試圖用經濟因素使其不要過於靠向美國。然而,中國的努力並沒有正面效果。相反,中國越拉,這些國家越靠向美國。為什麼?這裡的因素很複雜,但其中有兩個因素至關重要。第一是中國的區域責任。上世紀以來,中國花了很大的精力來和東盟國家改善關係。在經濟上非常成功之外,其他方面也有往好的發展的趨勢。 

但中國沒有處理好南中國海問題。儘管中國認為南中國海問題並不是由中國引起的,而是越南和菲律賓等國所致,中國只是被動反應罷了。但中國忘掉了自己已經至少是區域大國,不可對像南中國海這樣重要的問題毫無準備。在處理這樣的問題的時候,很顯然必須放置於中國和東盟區域整體利益之內。在沒有準備好如何在區域整體利益內來解決問題的情況下,中國的反應不僅給予了當事國(越南和菲律賓等)更多的理由來邀請美國,而且也失去了其他和這個問題沒有關聯的國家的同情和支持。對這些國家來說,儘管他們和主權糾紛不相關,但他們必須關注區域的整體利益。很顯然,無論是美國還是其他國家,都是用國際水域航道安全來論證對南中國海問題的關切的。 

第二是中國忽視了小國家天生懼怕單獨和大國打交道這一事實。在理想層面,中國提出和平崛起等政策口號,不讓任何一個國家感受到威脅。但這並非容易。中國的真誠很難讓小國家感覺得到。這就要求中國從小國家的角度來理解問題。這方面,中國如果學習美國,即不尊重小國家,小國家更會靠向美國。有關南中國海等問題,中國可以改變傳統雙邊主義的做法,轉型到現代新型的雙邊主義,即在多邊(中國和東盟)的構架內來討論雙邊問題。這就可以大大減少小國家的擔憂和恐懼感。實際上,去年有關南中國海各方行為準則的討論,已經進了很大的一步。中國必須往多邊主義方向努力。在越南和菲律賓的案例上,中國力圖通過經濟方法促使這些國家回到傳統的雙邊主義,這種努力很大程度上會適得其反。事實上也如此。 

不管怎樣,無論是和美國的關係還是在南中國海問題上,中國仍然有很大的外交空間。這些空間的拓展無疑可以增加應付自己所面對的挑戰的可能性,有可能避免和外在世界的對抗,而增進國家利益。但這些空間的拓展的前提就是要解放思想,改變傳統思維方式。在國際關係上,英雄主義要不得,懦夫主義也要不得,只有理性才能追求國家利益。 

作者是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


from 政經評論 http://kurtlau.blogspot.com/2012/02/blog-post_5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