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新现代聊斋
春秋两百多年,大小战争无数,除了像崤之战、泓之战那样的伏击战、阵地战,大部分战争都是在攻城略地。
围城,便成了最重要的战争手段。
从隐公元年(前722)到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据不完全统计,《左传》中记载的围城战过百次,长的几年,短的几天,在惜墨如金的左丘明笔下,绝大多数一笔带过,只有一次,提到城中百姓的生活。
宣公十四年,公元前595年,《春秋》经载:“秋九月,楚子围宋。”
楚子即楚庄王,著名的春秋霸主。在鲁国史官眼里,楚人约等于蛮夷,王号是僭越,所以只称“楚子”。
这场战争的发生,楚宋两国都有责任。
起初,楚庄王派大夫申舟到齐国访问。从楚到齐,必经宋国,按当时的国际通用惯例,楚使必须向宋国“借道”,但申舟出发前,楚庄王对他说,啥借不借的,你走你的路,甭理他们。
这是大国之君的傲慢。
两年前,楚庄王刚在邲bì之战中打败老牌霸主晋国,问鼎中原。而宋国虽然在宋襄公时代曾小霸诸侯,但四十多年前,楚庄王的爷爷楚成王就曾经在泓之战中大败宋襄公,宋国的军事力量从此一蹶不振,不但失去争霸资格,也沦为二流小国。
所以,楚庄王根本不把宋国放在眼里,代表他的使者,就得强势过境,毋需借道。
作为使者,申舟内心也明白,这样可能会被宋人杀掉。但当他把担心说出来时,楚庄王说:“杀女(汝),吾伐之。”他们敢杀你,我就起兵灭了他们。
王者眼里,哪怕是大夫,也不过是政治棋子。
果然,当申舟向齐国出发,途经宋国时,宋国执政的大夫华元就派兵把申舟抓起来杀掉了。
华元的理由是:过我国境却不借道,这是把我国当成他们的边地,相当于我宋国亡了。我杀了楚使,楚国必定出兵讨伐我们,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亡国,反正都是个死,先杀了你再说。
楚庄王听到申舟被杀,拍案而起,牙关紧闭蹦出俩字:“灭宋。”
遂亲率大军,由司马子反担任总指挥,楚军浩浩荡荡,向宋国发动特别军事行动。
不难看出,楚国傲慢在先,宋国杀人在后。傲慢确实可视为侵犯,但杀了人家使者,也属反应过激,给了大国出兵的理由。
楚有多大,宋有多小,文字说明,不如这地图来得直观:
楚庄王内心应该也这么想:我楚军一到,宋军土崩瓦解,一个时辰打下宋国,司马子反一战封神……
想多了。
刚开始,楚军确实很快就打到宋都商丘。但是,恰恰是在商丘,楚军遭到宋军的顽强抵抗。
宋军有多顽强?
只说一个时间,按《史记》中《宋世家》和《楚世家》的说法,“围宋五月不解”。
整整五个月,占压倒性优势的楚军,打不下一个小小商丘。
宋军有外援?
没有,完全是孤军作战。
楚军一进攻,宋文公即派人向晋国求救。晋景公本来想出兵,却被大臣劝住,说楚国最近有如神助,势头正猛,我们没必要硬碰硬。晋景公也就按兵不动,只是派使者去忽悠宋人说,晋国救兵很快就要到了,商丘挺住,今夜我们都是商丘人!
然后,宋国人也就真的神奇地坚守了五个月,顶住了楚军一波又一波的攻势,打到楚庄王开始怀疑人生,甚至想撤兵。可是,申舟的儿子一心为父报仇,跪在庄王马头说,我爹去年明知必死,还是遵王命前去出使,大王您说过宋人若杀我爹,就灭了宋国,如今怎么可以言而无信?
一番话,说得庄王无言以对。他的御用司机献计说,咱就在这商丘城下建永久性营房,展示长期攻城的决心,然后发布公告,鼓励逃跑的百姓回来种田,这样,宋国肯定扛不住,很快就会投降的。
楚庄王采纳了司机的意见,筑营,还耕。
果然,此招一出,“宋人惧”。
因为,五月围城,商丘百姓也付出惨重的代价。
八个字:“易子而食,析骸以爨cuàn。”
全面封城长达五个月,粮食吃光,开始吃人了。首当其冲的是儿童,因为儿童不是人力、兵力、生产力,同时又没有反抗力,便由耗材变成了食材。春秋时期的父母,好像还残存一丝人性,对自己的孩子下不了口,极具创造性地发明了“易子而食”。
交换之后,反正吃的都是别人家的小孩,这样也可“求个心安”。
人饿到极点,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勿谓言之不预也。
问题是,人肉不宜生吃,得煮熟才行,没有木柴怎么破?
这也难不倒饿急眼的人,办法总比困难多,“析骸以爨”也发明出来了。
骸是人骨,爨既指灶,也指生火做饭这件事。析骸以爨,《史记》作“析骨而炊”,就是把死人的骨头劈了当柴烧。
要知道,当时宋的军事力量虽然不咋的,但在商业文明方面,却领先于其他诸侯国,因为宋是商人的后代,擅长经商,都城商丘及另一城市陶邑,是春秋时期商业最发达、经济最繁荣的城市,堪称富甲天下。
可再怎么富庶的城市,也经不起长达几个月的包围。从“易子而食,析骸以爨”这八个字不难猜到,饿死的不计其数,毕竟,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忍心跟别人交换孩子吃。
而这种惨况,还是那个惹祸的宋大夫华元对楚司马子反实话实说的。原文如下:
宋人惧,使华元夜入楚师,登子反之床,起之曰:“寡君使元以病告,曰:‘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宣公十五年)
楚军长期驻扎,宋人害怕了,派大夫华元趁夜潜入楚营,摸到子反床上,把他弄醒(这画面感,简直了),说:“敝国君派我来通报敝国正在发生的人道灾难,商丘城里已经易子而食、析骸以爨了。我们虽然到了这种地步,还是不能接受城下之盟,因为这太屈辱了,就算亡国也不能答应。只要楚军后撤三十里,你们提任何要求,我们都尽量满足。”
子反不敢擅自决定,将华元的话转告楚庄王,“庄王曰:‘诚哉言!我军亦有二日粮。’以信故,遂罢兵去”(《史记·宋微子世家》)。
庄王的意思,宋国大夫实话实说,也算是有诚意,战争打到这份上,楚军也快断粮了,互相给个台阶下对谁都好。于是就按华元说的,先撤兵三十里,再进行和谈。
最后,“宋及楚平,华元为质。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宋国和楚国讲和,条件是华元到楚国作人质。两国的和平协议上说:“从今以后,我不欺骗你,你也不要忽悠我。”
“尔虞我诈”这成语就是这么来的。
可见,春秋虽然无义战,但在不义的战争中,偶尔还是有一丝“义”字在闪光。楚庄王这样的强权者、侵略者,也还是有底线的,当他听说被围的商丘城已发生人道灾难的时候,并没有乘机赶尽杀绝,或坚持围城直到“兵不血刃打下商丘”,而是选择了给对方一条活路。
给对方一条活路,其实也是给自己一个体面而退的机会。只是,这么浅显的道理,楚庄王之后,没几个手握重兵者明白,或者明白了也装不明白。
毕竟,体面、底线这些东西,离春秋越远,越成为珍稀之物。
当然,国与国的政治角逐中,受害的永远是老百姓。“易子而食,析骸以爨”八个字,背后是无数的人伦惨剧。没饿到那个地步,既难以想象,也没资格轻易指责那些易子而食的父母。因为,N多年以后,在风调雨顺的和平年代,比易子而食更突破底线的事都发生了。虽然有人指责始作俑者说,“人相食,是要上史书的”,但在权力面前,“上史书”是最无足轻重的事。
因为,只要他们想,史书随时可以改,也随时可以付之一炬。
2022-04-08
from 博谈网 https://botanwang.com/articles/202204/%E5%9B%B4%E5%9F%8E%E4%BA%94%E6%9C%88%EF%BC%8C%E5%8F%91%E7%94%9F%E8%BF%99%E6%A0%B7%E7%9A%84%E4%BA%8B%E5%B9%B6%E4%B8%8D%E5%A5%87%E6%80%A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