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18 March 2021

香港的美麗島?從台灣歷史看47人案

這篇文章是香港科技大學,全球中國中心(Global China Centre)舉辦的線上講座〈威權主義與台灣公民社會〉的大綱、筆記。

講座在3/12,講者為吳介民、陳翠蓮,評論者為陳健民。
海報來自講座活動網頁: https://www.eventbrite.com/e/140963448469?aff=ebdsoporgprofile#

吳介民(中央研究院社會學所研究員,著有《尋租中國》、《第三種中國想像》等書)的部分我不小心錯過了前段,但單看簡介都非常精彩:
〈從「106大搜捕」看「美麗島事件」前後的台灣民主運動〉
「106大搜捕」剛發生時,不少人認為這次鎮壓類似台灣1979年的「美麗島事件」。但「106大搜捕」真的是「香港的美麗島事件」嗎?這場演講將說明,美麗島大逮捕與審判,是國民黨作為外來政權的最後一擊,最終也證明是自我挫敗的一擊。為什麼?因為它根本壓不住台灣社會。
講者將從內外因素進行分析。外部而言,當時東亞冷戰防線正在解除,美中和解使東亞局勢緩和,美國不再需要一個威權的國民黨政權來協助圍堵共產中國。來自地緣政治變遷的力量,解釋了美國對蔣政權態度的轉變。
內部而言:台灣社會力正在茁壯。本土社會要求在國家機器中佔有一定代表性。而面臨政權「外部正當性危機」的國民黨也需要「內部正當性」來維持其統治。因此,開放一定程度的選舉活動,是國民黨不得不做出的妥協,因而持續攪動了自由化的力量。選舉螺旋不斷迫使國民黨統治機器向本土化的方向傾斜。
在價值系統的鬥爭上,國民黨政權的「大中國神話」從1977-78年的「鄉土文學論戰」之後節節敗退。美麗島事件後的「中國結、台灣結」大辯論,更預示了民主化與本土化成為主流價值。
反觀今日香港,國安法建造了阻隔香港與世界的「柏林圍牆」;香港權力結構正在急遽落入「去本土化」、「中國化」;中共勢必企圖根本改造香港,製造「新香港人」。展望前景,自由化的動能何在?除了香港公民社會自身的調整與堅實化之外,中國內部權力結構變化或不變,以及地緣政治關係與美中對抗前景,都將影響中國未來的香港政策。
(以上介紹來自講座網頁




以下是最後一部分的講座powerpoint,雖然只是大綱,但應該看得出來內容非常飽滿(部分括號為我註加):
政治高壓下,如何克服內部政治難題
  • 台灣在美麗島鎮壓之後,內部政治現象(黨派分歧、紛爭)也很明顯,但是 社會支持、社會復原、與運動團結,最終克服此一難題。
  • 克服的關鍵?
  1. 團結:統治者鎮壓 -> 內部政治難題 -> 黨外內部批判、鬥爭 -> 危機感 -> 關鍵時刻團結(分而不裂)。
  2. 有限選舉空間:選舉作為出口,選舉作為凝聚民氣的管道。(美麗島大逮捕後,政治犯的家屬一個個站出來「代夫出征」,像姚嘉文的妻子周清玉競選國大代表,林義雄的妻子方素敏選立法委員,大量台灣人義務助選、支持)
  3. 外部地緣政治環境緩解:美中解凍,美台(ROC)外交 關係挫折,國民黨統治正當性危機。

國家條件與民主化
  • 台港民主運動路徑差異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國家條件的差異。(中華民國\台灣為獨立政權,香港不是)
  • 國家條件的主客觀面向:
  • 主體性認同
  • 物質性條件
  • 地緣政治條件
  • 國家條件界定了政治邊界的性質。
  • 美麗島事件之後,台灣政治條件最大的移動方向,就是 「中華民國體制」和「台灣」的漸近重合,所謂「中國民國體制本土化」(若林正丈命題)。



幾個問題
  • 香港運動路線的分歧與鬥爭:
  • 從2010年以來,經過2013-14年,到2019年。團結與分裂/ 分歧的辯證。 (2014傘運時和理非和勇武派的分裂,再到2019年反修例時的團結:「兄弟爬山,各自努力」、「不割席」、「不篤灰」)
  • 內部政治無法迴避,思想與路線鬥爭辯證也必須直視。(這些在接下來幾年抗爭運動轉為地下後,仍然會浮現)
  • 如何度過「中國難題」(China problem)的歷史煎熬?
  • 對被壓迫者,生存是第一要義,但要有活得有意義、有尊嚴、有目的。
  • 香港本土化論爭



關於本土化
  • 這一波因為直接與中國因素對決的本土化,不同於2000年代中期萌芽的「生態主義本土化」運動。後者是從泛民/社運傳統中生長出來的運動;而前者是中國崛起與新的地緣政治情境中激發出來的。
  • 這波香港本土化:高度壓縮的本土化經驗
  • (這一代的香港抗爭者,在2014到2019短短幾年間經歷了高度壓縮的本土化經驗,從「中國人」到「香港人」,對比於台灣在國民黨統治下幾十年的抗爭)

  1. 內部政治紛爭將來難以避免。 (泛民、本土的差異與分歧仍未解決)
  2. 北京的鎮壓,「外來政權性質」浮現
  3. 民族主義理論的引用(Hobsbawm, 小國後進民族主義的特殊困難)
  4. 本土情感:從公開的爆發(過去幾年),被迫走向「隱蔽文本」(hidden transcript)。(當所有參與政治的民主派都被逮捕或在流亡中,選舉被取消,合法的反抗不存在後,運動得轉向地下)
  5. =》這個路徑迴異於美麗島之後台灣民主運動,而更接近二二八事件之後的白色恐怖時期(1950-60年代)。


本土化,作為「大眾情感」,需要時間的沉澱




總的來說,吳介民認為把106大搜捕、當前的審判視為「香港的美麗島事件」,可能會有點落差,美麗島大審判,是國民黨政權在台灣瓦解前的最後一擊,但在香港,當前的審判才是開始而已,比起美麗島,香港現在的情況毋寧更像二二八,即外來政權統治的開始,未來會是類似台灣在1950-60年代所經歷的白色恐怖時期。並且不知道會延續多久。而且因為政治活動、反抗都被逐一禁止,公開的討論將不再可能,所以話語會被迫轉向隱蔽的文本。這可用於保存記憶,但會有局限,無法處理需要公開在社會上討論、磨合的問題。




(待續)(下篇為陳翠蓮講題,以及陳健民回應)
(以上簡報內容版權為吳介民所有,如果在這裡釋出有不妥或侵權處,請留言告知)

from Matters | 熱議 https://matters.news/@fide/%E9%A6%99%E6%B8%AF%E7%9A%84%E7%BE%8E%E9%BA%97%E5%B3%B6-%E5%BE%9E%E5%8F%B0%E7%81%A3%E6%AD%B7%E5%8F%B2%E7%9C%8B47%E4%BA%BA%E6%A1%88-bafyreie6o3xhnmljaq2coymcjwnd2n6xf3o4fuqax3zxnu6lifm77sj4t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