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央视记者柴静拍摄的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近日在网上播出后立即受到中国各大媒体的关注和网民的围观评论,在各种舆论圈引起的效应基本可以用“炸 裂”来形容,以至于30个小时内,全网最大重头戏已不是雾霾,也不是柴静,而是惊人的舆论纷争,以及宣传热捧和管制禁令的无缝衔接。
传播和舆论
截至3月1日上午11时40分,该片在腾讯、优酷、乐视、搜狐、爱奇艺、凤凰、土豆这7家网站的播放次数已超过8000万次。该数字仅为对网站推荐的单个完整视频的统计,不包括其他用户上传及分段视频。
与此恰成对比的是同期开播的热门美剧《纸牌屋》,因开播消息出自被大陆严密封锁的国际知名媒体《纽约时报》,而导致在墙内转载发布该消息的帖子迅速被删 除,而其在墙外平台上的传播又被紧跟而来的《穹顶之下》相关舆论吞没。《纸牌屋》一剧因曾经被中纪委书记王岐山推荐,在大陆有相比同类影视作品更为广泛的 知名度。
《穹顶之下》一经推出就产生了惊人的热效,或源于官媒在第一时间的助推以及持续了一日多的炒作式跟进。数据观察显示,以用户为主体资源的社交平台在传播能 力上明显优于以内容为主体的视频网站,推动和互动为扩散速度起到了决定性助力。正因为首先推动传播的节点是官媒账号和粉丝量高的大V,结合平台优势的调 用,基本完美达成了议题设置的预期。此现象引发舆论一定程度上的推测:是否属于有计划行为?
质疑源于官媒和公知群体的公信力持续下跌,民间舆论尤其是在墙外平台上的体现,基于大陆党管媒体的新闻环境,许多评论者表示无法相信一个由经官方力荐并炒作的议题中会没有官方意图。这方面的声音,整体上理据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共识经验:未经官方批准的独立制片没可能登陆央视,甚至没可能顺利播放,更不用说被官媒联手推崇,与主题和尺度并无关系。仅以同类话题为例,知名异议 人士谭作人关注彭州石化污染威胁民生事件和豆腐渣工程,导致被判刑五年;著名艺术家艾未未拍摄汶川地震灾情,被关押黑监狱81天、罚款七百多万,至今没有 出境自由;公民赵连海关注三聚氰胺奶粉事件被关押两年半。
2、纪录片中涉及了大量调查数据,而自去年开始一直被关押的维权律师浦志强被下定的罪名之一就是涉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据悉浦志强是因协助记者调 阅周滨(中共前常委周永康长子)家族的企业注册资料而获此罪名的。然周永康已被抓,且宣传为“反腐巨大成功”,但浦志强案至今没有明显进展。
3、媒体内部人士透露观察“窍门”:视频网站的视频,开始前有广告的就是普通视频;开始前没广告的就是“真理部生产的正能量”。从这个角度看,该片属于后者。
4、两会即将开幕,环保是主要话题之一,此时引爆恰逢时机,而去年习近平的“APEC蓝”说也明确了对环保的态度。更有,就在上一周,做为创业板权重板块的环保股启动,当时只是基本面信息确认。而此片推出后柴静一炮走红,以环保为主题的柴静概念股亦横空出世。
与此同时出现的另一则消息恰体现了当下大陆严酷的媒体管制环境:据明报报道,全国人大本次会议的新闻中心,统一安排了内地获批报道两会的记者,尤其是第一 年报道两会的记者,要在今天参加一个新增加的“培训课程”。报道指,按照以往诸如“七不讲”等内部指示,由于涉及“敏感内容”,一般都禁止对外透露,更不 准官媒报道。以此等经验判断,今日内地记者接受的所谓培训,相信多半是不足为外人道的“鬼祟”指引居多。此外,或许由于云南昆明在去年两会召开前夕发生斩 人导致数十人死伤的惨剧的影响,部分京城的酒店今年明确贴出北京市公安局的指令:“会客须到前台办理登记,旅客不得私自留客住宿,严禁将危险品带入客 房。”如此态势下,一部主题触及敏感的新闻纪录片不仅能顺利播放,还能被各大官媒联手推崇,明显影响股市,个中神秘无法不引发联想……
5、雾霾的成因已基本众所周知,于是当下的经济状况也引发了相关联想。有评论指:“2015,经济严冬才刚刚开始。支柱产业房地产已停滞,拖累的相关行业 不计其数,钢铁、煤炭就是其中之一。国际资本大举逃离中国,带走几个资金算不了什么,问题是带走了出口市场。支撑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消费,内 需一直不旺,投资呢,四万亿时代的大量过剩投资还消化不了,就剩出口还行,问题是中国的出口三分之二是外资和合资创造的,现在外资跑了,自然也就带走了出 口市场,更严重的是相关的供应商和代工工厂都得跟着完蛋,据说直接间接影响的就业人口近亿……”,有知名时评人指:“‘新常态’下,为经济软着陆找梯子, 折冲对合法性冲击,造成合法性的完整延续。就我所见,这个分析其实是对的,因为它不只是逻辑上的,也是政府有意在做的,是要促成这个现实。至于它使用什么 案例什么人来执行,不敢多说。”
(图/变态辣椒)
网络舆论管控
伴随着热吵的热炒持续了才刚30多个小时,舆论管控禁令来了。据数字时代3月1号下午报道,宣传部指令“各媒体不得对《穹顶之下》进行炒作,要做好网上舆论调控”。此后当日晚间,又一条将该片限时撤下双首页、客户端的指令出现在墙内平台(图1),由认证媒体人提供。
紧接着一则署名“新华社新媒体干线”的撤稿令也在墙内流传(图2),但不久便双双被删除了。与此同时,官媒新华网做了一篇貌似汇总“舆论纠纷”而实质是全面强化舆论引导的报道。
从热捧到管制几乎没有过度,变化之快令人目不暇接。疑似是由舆论中两部分主体异议带来的:1、披露污染是政治问题;2、号召民众上街反抗。这自然是当局不 希望看到的效应,也是上述新华网报道中唯一没有涉及的部分。评论认为,对于无法把握导向的评论,管控相当于扬汤止沸。是不同的意见引起了对此前有可能是奉 旨推广的节点混乱的反击,舆论失去了起初的集中,而变得泡沫化和无法准确被导向。
先推后阻的现象,此事不是首次,或透露当局仍没能找到全盘掌控的有效方法。分析人士认为,此事件在议题设置和传播动员方面取得了几乎是前所未有的成功。而 现在的局面,验证了自媒体事实上的不可全面掌控。尽管微博、微信的传播都处于严密的监控之下,当局依然不能取得想要的结果。这说明,网络节点可以取得一定 传播上的成功,但是不能取得舆论上的效果,它验证的是,自媒体不受节点控制,它的传播效果取决于信息的质量。
“信息质量的评价,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间思潮和价值取向。在数量上,反对者处于劣势,但是反对者提供的信息的质量明显高于支持者。我认为这是舆论控制失败 的主要原因。也能说明,反对者在认知水平、判断能力、表达深度等方面,明显高于支持者”,观察人士Catherine表示,“考虑到当局强大的宣传机器和 零散弱小的民间反对之间悬殊的力量对比,形成当前的结果,基本可以认为目前当局在舆论控制上并没有完全取得成功”。
Catherine分析指:当局设置这样一个议题,是存在一定风险的。即使局面尚未失控,当局采取迅速下禁令的手段,也表明了一种担忧:异议有可能比较一 致地指向当局。尤其是当人们意识到,当局对于雾霾负有根本性的责任时,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柴静的人,都有可能把目标指向当局。这个议题的风险还在于,柴静 假定了一个不可扭转的政治环境,因此一切的解决方案都在这个前提之下展开。当最初的情绪平静下来,人们会怀疑这个前提的必要性,尤其是反对者在起初就指出 了这一点。“久经考验的话题参与者,已经对各种污染具备相当的抵抗力。导向人身攻击、地图炮、辩证法的话语表达,很快就会被揭露,这个方法不好用了,当局 也需要升级”。
纪录片《穹顶之下》在推出48小时内几乎完整展现了官方网络宣传和舆论管控的熟识手段,在持续了一年多的运动式净网强加管制后,该热点事件对网信办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测试管控“成效”和舆论张力的机会。网民参与、观察并分析,有助于民间舆论在反管控技巧上的提升。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相关日志
- 2015/03/02 -- 虎嗅网:争议中的《穹顶之下》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5/03/02 -- 失焦柴静,谁在耍流氓?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5/03/02 -- 刘罡读报:柴静的“穹顶之下”引外媒关注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5/03/02 -- RFI:柴静揭露雾霾真相 『穹顶之下』引发超级点评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5/03/02 -- 博讯:网友批评柴静《穹顶之下》 中共当局进行舆论控制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5/03/01 -- 宋志标:静静的雾霾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5/03/01 -- 中国数字时代:真理部关于柴静《穹顶之下》最新指示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5/03/01 -- 德国之声:”穹顶之下”爆红 引发评论浪潮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4/06/20 -- 多维:批评不自由 赞美无意义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 2013/11/26 -- 宋志标:大型灾难 ( 镜像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from 墙外楼 http://www.letscorp.net/archives/85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