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在草原上放牧的藏民。(参与网)
把牧民迁出草原,当局采取物质吸引的手法——由政府免费提供如军营般一栋栋整齐排列的住房,每家一年还给几千元生活费。这种诱惑开始很起作用,牧民纷纷卖掉牛羊,进城当城里人。而牧民面对市场,如同小孩子进超市,什么都想拿。进城后的牧民买汽车、买电视,学城里人用手机、用化妆品,下饭馆,进娱乐厅,很快就把卖牛羊的积蓄花光。他们学会了在城市花钱,却不会在城市挣钱。他们接受了市场的规则,却没有能力在那规则中竞争和取胜。除了有些人做点小买卖,或是买辆便宜汽车拉活,很多人只是晒太阳,打台球,看电视,睡懒觉,一天天周而复始。原本勤劳的牧民变成了城镇里的二流子。
接下来发现,对于什么都要钱的城镇,当积蓄花光,政府给的一年几千元根本不够生活。何况政府的钱不会一直给下去。而放弃了原本熟悉的生产方式,牧民在市场上只能找到挖沟填土那类最低等的工作,不可避免地沦落到社会底层。他们的子女因此得不到好的教育,从而将会继续留在底层,当构成这种循环,问题就更加严重,成为日益彰显的危机。
其实,藏人祖祖辈辈在草原放牧了几千年,为什么过去生态没有破坏?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为什么就得由牧民承担这个责任?我听过藏人环保人士描述国外专家做过的科学实验——用光照模拟阳光和气候变化,用割草模拟牛羊吃草,长期的观察对比显示,有放牧的草原比没有放牧的草原更有利生态的多样化,因此放牧对草原生态应该是有利的。
在当权者只看物质的眼中,放牧只是单纯的经济活动,其中没有文化,也没有人,因此随时可以用另一种经济方式取代。然而。牧业首先应该被视为是一种人文生态。当决策者认定工业化饲养可以解决肉奶供应时,也许没错,可人的世界在物的层面之外,还有文化存在。牧业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化,也是牧民与生俱来的生存方式,草原是牧民的世代家园,是他们感情寄托的地方,也是他们的能力和自信的立足之处。在草原上,他们是顶天立地的主人而非沦落底层的寄生者,这些都比肉奶生产更重要。尤其是,在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西藏高原上,牧业是“天人合一”的藏文明的基础,因此对牧业的摧毁,实际效果等同于对西藏的“文化灭绝”。
(文章只代表特约评论员个人的立场和观点)RFA
【附录】
李江琳:何时叫停牧民定居http://2newcenturynet.blogspot.com/2013/09/blog-post_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