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 2013年5月1日
由於5月份有新計劃,所以忍痛停寫《信報》的每周專欄,前天才向讀者告別,想不到今天又來一篇「告別作」,原因是昨天看到《蘋果日報》總編輯張劍虹在「沙膽虹手記」發表題為〈大個仔要獨立〉的文章,內容觀點在行內惹起極大迴響,令不少行家都感到憤怒和不安,故想探討一下。
張劍虹指管理層決定把《蘋果》網的收益作獨立計算,以成本價購買印刷版《蘋果》的內容,而老闆黎智英答應在網站有盈利時,報紙同事亦可分紅,並計劃推出「與點擊率掛鈎」的獎勵計劃。他還表示:「《蘋果》同事見自己一單新聞一段片,推高點擊率數十萬甚至百萬,已興奮莫名,而同事能參與這個增長中的新媒體,更是他們的一條出路,怎會不珍惜?」
「點擊率獎勵計劃」惹起《蘋果》員工譁然,內部資深記者立即在網上發表〈求真不是求hit rate 請勿踐踏記者尊嚴〉文章,公開反駁公司觀點,昨天成為全行話題,文章同時在行外人之間傳閱,變成網上熱話。
記者指出:「如果要計點擊率分花紅,就是要鼓勵記者不擇手段呃like呃hit rate了」。由於新聞排位可以影響點擊率,掌管新聞排序的人就會變成操控同事分紅的造孽者。這種制度變相引入地產經紀和保險經紀的跑數維生模式,可以想像,為了追求hit rate,就會出現各類低品味的新聞,「於是大家都忘記了地溝油的沉痛教訓,忘記了喪屍隧道的奇恥大辱」。
記者認為網站與報章分賬必會掀起部門之間的惡性競爭,過往有組別被迫得太緊,已衍生「林奮強」事件之類的副作用,「不明白管理層為何還要變本加厲,繼續羞辱記者,羞辱自己」。
所謂「喪屍隧道」,是《蘋果》於2011年8月7日以頭版報道,指港鐵南昌站附近的隧道被露宿者佔據,相中一名穿短裙女子(記者或模特兒)露出長腿站在露宿者前,旁白說明「喪屍隧道瞓滿露宿者,手機又無訊號,夜歸女士若遇上賊匪,根本呼救無援」;動新聞的標題是「恐怖隧道喪屍出籠 嚇壞靚女」,動畫短片是穿低胸短裙的少女行過隧道,有數名男子如喪屍般活動。「喪屍」者,露宿者也。
高hit新聞 多有爭議
實情是該隧道設計錯誤,晚上港鐵收站後甚少行人,露宿者才聚集睡覺,過往沒發生過婦女被劫案件,而頭版圖片是「設計圖片」,不是反映事實的「新聞圖片」。報道刊出後隧道立即被清場,社會人士強烈聲討,直斥誇張字眼侮辱了弱勢社群,報館內部亦有異議聲音。
「地溝油」事件始於去年12月13日,頭版報道贏得數十萬點擊率,連續多天成為社會話題,掀起食油安全恐慌和加劇中港矛盾,食環署更為致癌物訂出檢測標準,但最終沒法證明食油樣本就是地溝油。《蘋果》首天報道時,更離奇地把國家對致癌物苯並(a)芘的所訂標準,由事實上的每公斤10微克改為5微克,而油廠食油樣本所含量是6.3微克,於是變成同時高出歐盟標準和國家標準。
地溝油報道極為震撼,在包括中國等華文媒體流傳,「涉事」的油廠和部分食肆無奈倒閉。真相是食油樣本原來從未超出國家標準,在港可以安全食用,食環署亦不能檢走;但《蘋果》至今從未向外澄清,就連網站內容都隻字未改,執筆之時仍指內地標準是5微克,人為地令油廠樣本繼續「超標」。
求質求量 須有平衡
「地溝油」事件錯而不改,行政會議成員林奮強被屈歧視新移民,幸好有確鑿證據保清白,頭版報道才即日撤回,看來林奮強也算是幸運了。
「喪屍隧道」、「地溝油」和「林奮強」事件的報道,最初都是贏得極高點擊率,最終被內部視為恥辱、遭行內人唾棄,如果說《蘋果》打算推出與點擊率掛鈎的獎勵計劃,其實早就實行了。因為上述三項報道都是由同一組別處理,同一批人在過去兩年、即換了總編輯後,炮製過很多高點擊率的話題新聞,不少都具有爭議性,而主力人士則接連獲升職加薪。就算後來撤回頭版和證實報道出錯,也只是警告了事。在這樣的情況下,其他希望「上位」的記者,可能很歡迎有點擊率分花紅的制度。
人性是喜歡獵奇和追求娛樂,如以點擊率考量新聞價值,必然會充斥低品味報道。新聞界抗拒報道與點擊率掛鈎,卻必須解答為何新聞應該求真而非搶眼球?如果真確的長篇報道很少人看,其存在意義又在哪裏?
筆者答案是:受過訓練、有質素的專業新聞工作者都應該知道,眼球的質素和影響力是不同的,新聞版圖是一種精神學養,代表了社會文化,有些傳媒機構追求量,有些媒體追求質,但始終亦是一盤生意,所以最重要的是在質與量之間取得平衡點。若膚淺地以hit rate把質與量分割,那只是低劣和膚淺的傳媒管理者所為。
例如十歲童當街排便的圖片報道,點擊率應該大大超越數千字的十歲良心犯專訪,前者只須在網上搵料就可輕鬆完成,後者則要耗費很多心血,若以點擊率作衡工量值,當然是選取前者了。
至於把整篇良心犯報道看完的人,大概是關心社會及教育程度較高的一群,他們對社會的影響力會很大,說不定包括國家領導人或外國關注團體,報道可能勾起良心的呼喚,由一小撮人掀起一場營救運動,甚至改變社會文化,那種change的力量比美國總統奧巴馬的競選口號還要有力,但這卻不能從點擊率中反映出來。
有識見的總編輯,一定會把良心犯訪問放在頭版,因為那能顯示報館的態度,多一位有質素的讀者看到,就能多一點彰顯良心價值,比一瞬即逝的熱話新聞強得多。點擊率以外,傳媒應該還有風骨和尊嚴。
追腥逐臭 只求hit rate
好新聞未必有高點擊率,但兩者並不相悖,例如唐英年大宅和梁振英大宅僭建都是叫好叫座的報道,但偵查採訪耗力費時,計算起來應該可做十幾宗「港女大戰惡師奶」的報道,但如果沒有其他同事跑日常新聞,偵查報道又如何成事呢?一份報章沒可能全部都是奇情報道,日常事也須由記者處理,那是團隊工作,功勞不能按擊點率劃分。在傳媒機構內,總要有人當裏子,才能有人當面子。膚淺的人只見面子,不要裏子。
老闆把傳媒看成一堆數字,提出hit rate獎勵計劃尚且可諒解為生意人因由,但總編輯竟會想像同事會因為推高點擊率而「興奮莫名」,甚至珍惜那條「新出路」,這種思維證實與同事想法嚴重脫節,那才叫人感到悲憤莫名。
有資深傳媒人說,在長官意志下,再荒謬的政策都要強硬落實,更會惹來「怕輸蝕」的傳媒仿效,而《蘋果》的「跑hit rate論」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就算往後發出澄清,或者假裝收回,恐怕記者還要是為「跑數」做好準備。
當新聞給like和hit rate牽着走,記者為求生存只能追腥逐臭,將完全應驗了筆者前天文章〈港傳媒的自閹與被閹〉提及的「自閹」狀態,最後贏了眼球輸掉整個行業的公信力,哀哉!
傳媒工作者
相關文章:區家麟 - 如果要用hit rate跑數
from Vicsforum - One man's forum http://vicsforum.blogspot.com/2013/05/hit-rat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