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19 November 2012

林天悟 - 從香港回歸看台灣壹傳媒賣盤

信報   2012年11月19日

壹傳媒集團主席黎智英上月落實出售台灣媒體業務,當時市場傳出其死敵旺旺集團主席蔡衍明的資金亦牽涉其中,台灣《蘋果日報》記者立即追訪黎智英,獲得的回應是:「這說法是污衊我的人格,在交易時已問清楚,不是蔡衍明才成交。」而壹傳媒行政總裁張嘉聲及收購者辜仲諒,曾先後對壹傳媒管理層聲稱交易不涉及蔡衍明。

上周三(14日)謎底揭盅,入主台灣壹傳媒的聯合財團成員,包括中信慈善基金會董事長辜仲諒、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淵,以至旺旺集團主席蔡衍明及其長子旺旺中時媒體集團總經理蔡紹中也有參與。

整宗收購添上變數

台灣《蘋果日報》工會直斥黎智英公然說謊、毫無誠信,表達最強烈譴責及抗議,要求他公開道歉。上周五,二百多名台灣壹傳媒員工在台灣總社大樓中庭舉行點燈集會,用點點燭光堆砌出蘋果標誌;當時壹傳媒平面媒體印刷暨行政總裁總監葉一堅、《壹電視》總編陳裕鑫、《蘋果日報》總編馬維敏也有到場,還為同事送飲品打氣。


到了上周六,台灣《蘋果》工會在總公司前舉行「我要蘋果、不要黑手」活動,高呼捍衞新聞自由,要求新資方簽署落實新聞自主的編輯室公約,並且保障員工權益的團體協約。而當天出版的台灣《蘋果》發表題為〈《蘋果》本是水滸地〉的蘋論,表示:「黎智英不是宋江,但《蘋果》員工絕對是鐵錚錚的梁山好漢,絕不會萬馬齊瘖。當然,《蘋果》內部的自發力量必須不斷發出並訴諸行動,然後,外界的有識有志者不能旁觀兀立。唯有裏應外合接棒,才能讓追真相、打惡權的火炬繼續燃燒下去」。

傳媒報道,有關買賣原定要在上周六簽約,但買方之一的台塑集團表示暫未有簽約時間表;加上有台灣立委認為蔡衍明購入壹傳媒業務會造成傳媒壟斷,要求政府介入調查,令整宗收購添上變數。

曾與黎智英共事的某位壹傳媒高層說過,黎是「決斷而貪新鮮的生意人」。這句話有三種層次含意,一是黎作了決定就從不回頭,也絕不後悔,十年前他開創「蘋果速銷」,看不到前景就極速斬纜,虧蝕十億港元也不會多說半句。

第二是尋求創新,腦子永遠不會停下來,同一時間湧出不同構思,不會安於原地踏步,當某項生意稍為運作暢順,立即就轉向其他方面;在求新的過程中,黎智英往往有點「神經刀」的自信,受到一點啟發即會想到「天花龍鳳」般偉大,興起時完全不理會旁人意見,而壹電視某程度上就是沖昏頭腦下的產物

最後一重含意是他做生意講求利益,面子毫不值錢,若一句道歉可以省卻麻煩,他會毫不猶疑地斟茶認錯,所以台灣媒體說黎智英的道歉可以很廉價。

香港隱現「五毛黨」

事情至此,無論這次交易是否順利,看來黎智英是鐵了心要把台灣業務賣掉,而台灣壹傳媒的命運,大概會跟回歸後的香港生態差不多。

台灣《蘋果》工會要求新資方簽署落實編輯自主的公約,那就如《中英聯合聲明》一樣,用文件去保證香港能平穩過渡、順利回歸中國,在「一國兩制」原則下,中國政府以《基本法》確保香港的資本主義制度及民主制度可以維持「五十年不變」。

中英雙方都簽署了神聖的聲明,而且得到已故中國領導人鄧小平的承諾;但那又如何?

香港回歸十五年,普羅市民都感受到民主、自由、法治都被港共寸寸進迫,正如退休終審法院常任法官包致金所說:「看到一些前所未見的兇猛風暴。」而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前律政司司長梁愛詩近期接受內地官媒專訪時,索性露骨地說,「五十年不變」是指中央對香港的基本方針政策不變,並非香港的所有情況不變。

在變與不變之間,原來沒有很大的空間,中聯辦從低調到公開介入港事,特首被謔稱只是個聽命於中聯辦的「香港市長」;而有「左王」稱號的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邵善波日前更理直氣壯地說,中策組必然是政府的工具,政府有必要加強監察網上輿論,範圍包括網上報紙、網誌、facebook以至討論區等等,誓要參與輿論戰。網民都能正確解讀邵善波的言論,那就等於公開招聘「五毛黨」,即如內地網絡一樣,聘用專人在網上反擊異見聲音,而每條發帖可得五毛錢。


事實上,從今年初的小圈子特首選舉,到早前的立法會選舉,以至幾件具爭議性的大事,如國教風波、大埔龍尾人工泳灘計劃等,網上已出現頗有組織性的「政府喉舌」,這些成員美其名是「理性討論」,實質是歪理連篇,或者作出毫無理據的攻擊,發帖內容和論點都極其近似,而且不斷重複,如說謊高官一樣「擇惡固執」。

另一方面,一些具知名度的泛民主派或其支持者,每逢敏感時刻就會被人投訴至facebook用戶關掉。看來香港已初現中國式的網絡監控之勢。

今年9月,更有傳媒踢爆,市建局企業傳訊總監邱松鶴修改維基百科有關市建局項目的內容,把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及發展局局長陳茂波的負面評價「潤飾」或刪掉,事後報稱僅是「錯手」刪錯了。因此,監控網絡早就開始了。

歪理不能掩蓋真理

從實施在香港的「中國模式」,大概就能看到台灣壹傳媒的未來。台灣群眾擔心親中背景人士入主後,會把台灣《蘋果》或《壹週刊》等報刊染紅,藉着掃除「羶色腥」而令報道變得「和諧平實」。但可以預期,賣盤壹傳媒後的編採部應能享有一段蜜月期,資方可以大聲保證報道方針不變。然而,一旦有某宗新聞過了火位,即如香港當年的「陳健康事件」,管理層就會借民情整頓,聲稱追上時代,讓報道變得更持平、更理性,然後以「用人唯才」去安插親信,在無聲無色中改弦易轍,直到某年某月,讀者回首才發現,賣掉的蘋果,已不再是原先的蘋果。


悲觀嗎?其實不然,因為過去十年台灣壹傳媒帶給民眾的,就是敢說真話,對年輕一代來說,已不安於十年前的八股媒體,當公共喉舌未能說出他們的心聲,就轉到其他渠道上發聲,正如當地近年不少群眾活動,都是由社交網絡傳遞訊息而形成風氣,叫政府權貴都不能忽視。鐵屋吶喊,醒了就不要再裝睡,民意在民間,那是偏聽的人永遠無法明白。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香港和內地。就算傳媒「自閹」了,或者淪為政府的傳聲筒,但在資訊爆炸的世界裏,真理不會遭歪理掩蓋,時間會證明誰對誰錯,正如人工沙灘的沙,總有一天會給海浪淘盡,變回一個石灘,且看誰能笑到最後。

作者為傳媒工作者 


from Vicsforum - One man's forum http://vicsforum.blogspot.com/2012/11/blog-post_1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