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5 November 2012

林天悟 - 《紐時》敢對中國說不

信報   2012年11月5日

就算有人不想承認也好,今天的中國是名副其實的崛起了!經濟增長數字令全球瞠目結舌,儲備存款教其他國家元首羨慕不已,國際大品牌都要靠內地市場或中國遊客保持業績,甚至一窩蜂地湧到中國開設旗艦店,直接造就香港旺區出現「櫥窗效應」,即以天價租下舖位,不是求生意額翻本,而是把店舖當作廣告位,結果街坊小舖以至麥當勞統統被迫走,樓價天天創新高。

有亮麗的經濟數據撐腰,中國人的聲音自然大起來,嗓子大得全世界也聽到。可惜,很遺憾地說,在新聞事業的範疇內,外國的月光真的特別圓,全世界都知道,CNN有編輯自主,CCTV只有領導人自主;《紐約時報》的內容遠較《人民日報》的可信,後者的冷笑話是:除了日期之外,其他全部都可以是假的。

當一個國家連自身歷史都不肯正視、領導人交接與民無關、召開黨大會卻防民如防恐怖分子、連鳥都不能自由飛翔……,在這樣的環境下,還談什麼新聞自由?

封殺資訊 河蟹橫行

因此,上月底《紐約時報》爆出中國總理溫家寶家族擁有二十七億美元(約二百零九億港元)神秘財產後,一邊是外國的雞蛋,一邊是鐵牆內的國家領導人,縱使溫家寶的國際形象較開明清廉,但《紐時》的報道猶如射出一枚重炮,你猜民眾會信誰?

香港作為中國特區,享有內地民眾難及的資訊自由,相信哪個講法也好,都可以到《紐時》的網站或購買實物閱讀全文,而康文署轄下的公共圖書館亦可輕易找到有關資料,絕不會因為溫總的報道而把《紐時》封殺。

反觀內地即時把《紐時》滅聲,連同中國外交部作出回應,指報道內容是外國勢力別有用心地抹黑中國和中國領導人;到後來溫總家人僱用律師反駁《紐時》報道,聲稱「秘密資產」並不存在,繼續澄清不實報道,並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是非對錯,都在河蟹橫行中消滅。於慧科搜尋器(WiseSearch)鍵入「紐約時報+溫家寶」或者「紐時+溫家寶」,選擇中國大陸報道時,完全找不到相關內容。換言之,除了刻意翻牆尋找資料,一般內地人是無法得知《紐時》的報道和溫總的反駁。

事實上,內地民眾早就熟知政府的手段,大家看得懂新聞報道的潛規則,不去發聲就能好好過活,直至某天受屈成為新聞主角,想申冤時才發現已無人替他發聲。中國無疑站起來了,但平民百姓仍然屈膝俯伏地上,卻像國皇的新衣一樣,大家秘而不宣,這就是國情。

高官財產 國家機密

《紐時》是全球公認最具公信力的大報之一,其誠信資產源自一代又一代新聞尖兵的戰績,雖然在1961年曾因政府的來電而壓下有關反古巴志願軍將在古巴豬灣登陸的消息,但往後對任何人也絕不買賬。該報七十年代敢於報道「五角大廈文件」,揭露美國捲入越戰經過,還為捍衞新聞自由而與美國政府打官司,確立了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對言論自由的保障,令新聞同業以至普羅大眾都敢於揭露權貴瘡疤。

過往多宗官司為美國言論自由奠下牢不可破的基石,令人民敢於說自己相信的話,縱使信念可能與主流相異,但仍容得下不同聲音。正如美國遭到「九一一」恐怖襲擊後,保守愛國主義與鷹派抬頭,全國在恐懼悲愴中密謀反擊,但才女Susan Sontag當時卻在《紐約客》撰文,指事件並非野蠻人對「文明」或「自由世界」的攻擊,而是美國咎由自取,甚至指發動恐怖攻擊的人連性命也不要,絕非懦夫。

若套用到今天香港的情況,一定有人會說言論自由太多,就會有人「濫用」,挑起民族分歧和群眾情緒,所以要設法規管。然而,過往任何人想搖動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的人,最終都是失敗而回。

Susan Sontag 2004年仙遊了,卻愈來愈多人尊重以至認同她當年的見解。文明國家的國民都明白,若沒有傳媒作為社會第四權去當最忠實的看守者,政府和權貴就能肆意以「維護國家穩定」為藉口,隱藏太多不為人知的秘密,維穩經費甚至大於軍費,最大的敵人就是擁有自由意志的國民;領導人坐擁龐大資產這回事,當然是不可告人的國家機密。

不少評論認為溫總家族對《紐時》的聲明只是幌子,提控機會更微乎其微。《信報》上周五刊載的黎德怡的評論文章〈溫家寶告得入《紐約時報》嗎? 〉很值得一讀,詳盡解釋美國把誹謗的標準訂得很高,美國總統奧巴馬簽訂SPEECH Act的新法,當地法院不會承認和執行外國法院判決的誹謗案件。若溫總家族在外國控告《紐時》,報館隨時可反過來指外國裁決牴觸美國憲法,感到受侵犯而要求賠償,溫家可能得不償失。身為傳媒人,倒想看到事件鬧上法庭,因為那是講求證據的場所,更多不為人知的內容正等待揭盅呢。

民眾安危 須靠外記

四十一年前,美國總統尼克遜以法院禁制令阻止《紐時》刊登「五角大廈文件」,但十五天後最高法院裁定禁制令違憲,傳媒往後報道政府醜聞可謂暢通無阻。時至今天,北京當局亦曾阻撓溫總的「秘密家產」報道出街;據稱中國官員曾與《紐時》董事長Sulzberger和主編會面,要求把報道抽起。

不過,掌管《紐時》的人物必須敢向任何人說「不」,若這是電影場面,相信報館高層只會簡潔地吐出一個單字:「NO!」然後雙方不歡而散。

向中國說「不」,須要付出沉重代價,《紐時》網站在內地遭到封殺,除了要向廣告商賠款外,報道刊出前一天,該報的股價離奇下跌21.97%,市值蒸發3.14億美元(逾二十四億港元)。面對報道招致的滯後損失,以及中國的報復行動,《紐時》仍然堅持以此報道為傲,若換了是香港的傳媒機構,有多少間機構敢於承受這種後果?

中國強大背後,可從她對《紐時》的態度中得到什麼啟示嗎?

近日最觸動心靈的一張圖片,是寧波民眾反對PX(對二甲苯)項目示威期間,把外國記者高高抬起來,讓他們取得最有利角度拍攝現場情況;圖片在內地微博瘋傳,留言說道:「看看後面那些扶着記者的手,那就是民心」。據報每當外國記者一出現,民眾立即歡呼鼓掌,當鏡頭高舉時,準備打人的特警都會退回去。中國人在境內要靠外國記者保護,若說是恥辱,不如說是自招的。

傳媒工作者 



from Vicsforum - One man's forum http://vicsforum.blogspot.com/2012/11/blog-post_1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