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24 March 2013

【数读】全球预算透明指数,中国排名居末

【数读】全球预算透明指数,中国排名居末

全球预算透明指数,中国排名居末

在刚刚结束的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财政部的2012年预算执行情况与2013年预算草案报告得到的反对票高达509票,约占总票数的17%,另外还有127位代表投了弃权票,创了历年新高。不断走高的反对票数背后所体现的意义耐人寻味。

国际预算伙伴是一个旨在推动各国政府预算公开的非政府组织,他们发布的2012预算透明指数对全球100个国家的财政预算透明度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中国以11分(满分100)的得分位居第85位,远低于全部受调查国家的平均分43,与往年相比呈现下滑的趋势。

预算透明指数是通过评估8个关键预算文件的公开情况以及文件的质量计算出来的。这8个文件包括:预算前报告、预算提案、财政预算案、公民预算案、年内报告、年中审查、年终报告和审计报告。这套方法由经合组织(OECD)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国际织开发,因此这8份文件的公开情况成为了判断预算是否透明的国际标准。

中国政府目前仅有年内报告、年终报告、和审计报告这3份文件对外公开,预算提案、财政预算案只供内部使用,而预算前报告、公民预算案、年中审查没有发布。据2012年的数据,在被调查的100个国家中分别有78和91个国家公开了预算提案和财政预算案(中国内部发行);另外有47个国家发布了预算前报告,27个国家发布了公民预算案,还有29个国家发布了年中审查(中国未发布)。公开文件的数目只是评估的一个标准,文件内容的质量和全面性同样重要。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政府公开的文件不仅数量有限,而且质量和全面性都较低,所以中国的预算透明指数得分低是必然的。

中国在预算监督方面表现也相当薄弱:在制定与执行预算的过程中,行政机关缺乏与人大的磋商,且行政机关的部分行为(如动用应急资金)可不经人大批准;审计机关的自由裁量权受到限制;公众参与几乎不存在。在立法监督、审计监督和公众参与这三项评估中国分别仅得到了12、25和14分。

从2008年到2012年的三次调查来看,中国的预算透明指数得分从最初的14分逐渐下跌到现在的11分,可见社会对“阳光财政”的呼吁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决定国家的“钱袋子”该如何花的《预算法》(亦被称为“经济宪法”),自1997年就开始酝酿修订,在预算究竟该公开到什么程度的问题上纠结了16年,至今无果。

[详细]



from 网易新闻·有态度专栏 http://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