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曉陽 《記者之聲》
【記聲2012年10月號】活躍於Facebook的網友,近月會發現不時有記者分享「主場新聞」的文章。《主場新聞》網站究竟是甚麼媒體?算不算「新聞機構」?三言兩語實難說得清。
該網站聘請了兩名資深的財經記者-----余家輝和鍾沛權負責內容,但不靠新聞吸引眼球,而是靠民間博客的評論;另一方面,在報道新聞之餘,又會破格給兩名立法會候選人龐一鳴及周俊輝專屬地盤,宣揚他們的理念。
主場新聞創辦人蔡東豪(左)與總編輯鍾沛權(右) |
HP可謂近年全世界最成功的網上新媒體,當傳統報章銷路不斷下跌,讀者人數越來越少,美國科技公司AOL去年更以3.15億美元的天價,收購了炙手可熱的HP。若大家有留意《主場新聞》,不難發現它的版面設計與該報極相似,博客專家分析文章的角色吃重,四位創辦人(還有梁文道、劉細良與宋漢生)希望在香港重覆HP的成功經驗。
《主場新聞》目前有一支約十人的編採團隊,經費每年約數幾百萬,編採室設於觀塘工廈。不要以為幾百萬是很多錢,蔡東豪笑說:「一年幾百萬,開間boutique都要啦。」他們沒有花錢做宣傳,暫時仍未有資源像HP般聘請記者做採訪,新聞主要是引述各傳媒的報道,也沒有給稿費邀請名家撰稿,博客及專欄作家也不收取稿費。
《主場新聞》沒有很正式的架構,不像傳統媒體一樣要開會定題目,若編採人員看到值得張貼的新聞,經兩名總編輯同意後便可以放在網頁首頁。總編輯鍾沛權說,編採同事的工作時間大約是早上九時半至晚上九時,晚上發生的新聞若沒時效性,便待翌日早上才發,同時也要留意博客文章及主動轉載可讀性高的文章。
在香港,《主場新聞》肯定是新的嘗試,特別是報紙被視為已發展地區的夕陽工業,美國、加拿大及香港,銷量都一直下跌,新媒體可能是新聞業惟一的出路。蔡東豪說,報紙萎縮並不代表大家不重視新聞,新聞反而是愈來愈重要,社會的訊息也愈來愈多,甚至是太多,讀者根本沒有時間看新聞,怎樣篩選新聞給讀者是《主場新聞》希望做到的。
Curation(策展)、Curator(策展人)是蔡東豪經常提的兩個英文字。他說:「我們同事的卡片不稱自己為editor,我們叫做curator。」、「我們叫curation,好像博物館一樣,我們就係curator,把一大堆博物館的古物給我們,看看應該怎樣擺、怎樣吸引人看,放那一件先?那一件要放在門口。」
「我們的formula和model好清晰,我們不打算有採訪,即使有資源未必放在採訪,因為新聞報道隨處都有,你看24小時有線、CNN,甚麼新聞你都知道,以前有breaking news,但現在breaking news是nothing,你預期會發生。」
「我們現在做到的是breaking views,劉翔跨欄倒下,難道等到明天才評論事件?怎可能等到明早呀?他跌在地上,每個人都看得到。What does that mean? 這個世界等不及張報紙印出來。」就在當天下午,他們便找專家寫評論,盡快把文章貼上網。
HP的成功,令老闆兼總編輯Arianna Huffington成為富婆。當然新媒體也有更多失敗的例子,如傳媒大亨梅鐸以iPad為載體的報章Daily,一年的虧損達三千萬美元,上月初更裁了1/3的員工,更有傳聞Daily可能會結業束。
蔡東豪說,架了一個網站總算是「做到預期想做的事」,把幾個創辦人的構思實現了。不要以為這個目標很簡單,他說笑說:「你想做,但可能甩晒轆」,有時你想也做不到,「無線想投票但都做唔到啦!」
開始了三個多月的《主場新聞》,仍在尋找如何把累積點擊率化為盈利之路。無論如何,多一個媒體、多一把聲音,令輿論更多元化肯定是好事。
from 記者之聲The Journalist (HKJA) http://hkthejournalist.blogspot.com/2012/10/c07.html